5月初,臺灣“監察院”第五屆包括“正副院長”在內的29名“監察委員”提名名單發布后迅速引發島內關注。此次“監委”提名的合理性、透明度,尤其是對張博雅的“院長”提名招致眾多非議。一向低調的“監委”提名能夠引發如此爭議,是與臺灣現行的政治體制和當前的政治局勢分不開的,其中提名主導者馬英九人事布局的政治意圖,耐人尋味。
此次“監委”提名,由馬英九委托吳敦義“推薦審核”,但是更多地體現了馬英九的政治意圖,尤其是“正副院長”的人選:張博雅和孫大川,充分揭示了馬英九人事布局的構想。
張博雅“院長”提名若是獲得“立法院”同意,將成為臺灣歷史上第一位女性“五院院長”。張博雅現年72歲,日本杏林大學醫學博士,曾經擔任“立委”,她與姐姐張文英是嘉義地方派系許家班兩大掌門人,兩人都曾擔任過嘉義市長。過去的立場與綠營較接近,張博雅2000年被陳水扁任命為“內政部長”,2002年獲提名為“考試院副院長”,“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投票時,國親陣營協調后給予支援,但民進黨與臺聯黨為首的泛綠陣營出現跑票,導致張博雅落選,張博雅從此與綠營絕裂。2005年嘉義市長選舉時,張博雅代表許家班宣布支持黃敏惠,黃敏惠順利當選;張博雅2004至2007年間任臺灣“無黨團結聯盟”主席,之后擔任馬英九“總統府資政”,2010年獲得馬英九提名出任“中選會主委”。
2013年9月在“馬王之爭”中,當時國民黨撤銷王金平黨籍的相關公文送至“中選會”,之后“中選會”將公文以半小時罕見快速通過審核,迅速發至“立法院”,為馬英九助威。這次她獲馬英九提名出任“監察院長”后,已有人放話,王金平可能暗中阻撓,綠營方面可預料全面反對,張博雅能否順利獲得“立院”通過的關鍵就在于馬王之間的政治博弈。
至于孫大川的提名,輿論多認為孫大川具備原著民身份,被提名為“監察院副院長”,馬英九有平衡族群的考慮。
除7名“監委”留任外,在新的22人大名單中,在保留一定數量的行政和法律背景人士名額后,馬英九在食品安全、人權維護、公共工程、新聞媒體等領域提名了不少專業人士,擴大了“監委”知識背景的多元化,以適應臺灣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有效提升“監察院”履行職責的能力。
根據規定,“監察院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履行“同意權”,名單獲得通過后,由“總統”任命生效。如果名單人選沒有獲得半數支持,則“總統”重新提名落選名額,直至全部通過。提名人選成功獲得任命的關鍵就在于候選人履歷清白,減少輿論爭議,同時相關各派政治力量尤其是“總統”和“立法院”黨團事先溝通,協商成功。當然提名人選的聲望和人脈也十分重要。據臺灣媒體分析,本次“監委”提名,除了有大量馬英九政治親信外,還有不少吳敦義人馬、郝家軍以及眾多新黨背景的深藍人士。可以說眾多提名人選,政治立場色彩鮮明,無形中給了反對黨和輿論批評的口實。
法律的規定和實際的運行總是有所偏差,這不可避免。盡管經過七次“憲改”,臺灣“監察院”的法律定位一直是“中華民國最高監察機關”,根據“憲法”和“監察法”規定,“監察院”獨立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旨在“整飭官箴、澄清吏治、保障人權、紓解民怨”,是臺灣政治體制運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但是在臺灣“監察院”長達六十余年、橫跨四屆的實際運行上,盡管成績不凡,甚至不斷提升,但是政治的操縱始終阻礙著“監察院”獨立公正地履行職權,最終導致“監察院”的定位模糊和功能不彰。政治影響最明顯的方面就是“監委”提名的方式和資格總是受到質疑和批評,甚至“監察院”本身的存在都飽受攻擊。臺灣藍綠對立的政治生態決定了政治人物往往只講立場、不論是非,此次馬英九提出的“監委”名單引發爭議,可以說完全在意料之中。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