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江宜樺(右一)從陳沖(左一)手中接過印信。
昨日,臺“行政院長”江宜樺就職滿周年。一年前的2月18日,江“內閣”正式上路。當時,面對外界“不懂財經,前途未卜”的評價,江宜樺并不在意,下車伊始以犀利的言辭和作風,給臺灣朝野來了一場“震撼教育”。如今一年過去了,肩負破除“悶經濟”重任的江宜樺表現如何?
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周志杰昨日在接受導報記者連線采訪時評價說,江宜樺一年來的“閣揆”生涯,可謂柔中帶剛、穩中求進,可以打到70分。扣分的部分在于,江宜樺把“行政院長”越做越小,沒有辦法帶領“閣員”沖鋒陷陣。身為馬英九的愛將,江宜樺本應像魏征一樣,幫助馬英九去除施政盲點,“但他自我設限,未能有所開創”。
經濟難“解悶” 選擇擅長領域使力
江宜樺的前任陳沖,身為財經專業人士,卻未能帶領臺灣走出“悶經濟”。江宜樺上臺后,發下宏愿要“掀鍋蓋,打破悶經濟”,稱要讓失業率降到4%以下、GDP漲幅超過4%。不過,民進黨18日開記者會猛批說2013年臺灣失業率仍有4.18%、GDP也僅是“保2”成功,認為江宜樺所言的“黃金交叉”雙雙跳票。
另外,江宜樺上任后的第一劑“猛藥”——“核四公投”,后來因馬英九、王金平“九月政爭”而不了了之,也被認為是江宜樺的施政瑕疵。
點評:臺當局拼有感經濟,從陳沖任內就一直沒有什么起色。這主要還是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江宜樺即使有什么措施,也是治標不治本,而治本的措施短期內又很難看出成效來。尤其2014年是選舉年,臺灣整體氛圍會變得更民粹,更需要立竿見影的施政來配合。但是,這種短多長空的方式,卻不利于臺灣中長期的經濟調整。因此,江宜樺還是把施政重點放在了“國防”、“外交”及經貿以外的一些更軟性的領域,這些也是他的強項,例如穩定就業、拉動內需及社會福利等。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