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微調歷史課綱,去掉其中具有“一邊一國”意識的用詞,綠營強烈質疑馬當局此舉是在走向“終極統一”。對此,負責歷史課綱調整的臺大教授王曉波1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直言,“我們沒有去臺灣化,反而加強臺灣主體意識。加入臺灣人參加抗戰、光復臺灣的內容,不是矮化臺灣,而是高化臺灣”。
據臺灣《自由時報》18日報道,“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17日舉辦記者會,宣布普通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臺灣現行課綱分為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大主題,課綱微調草案把“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光復到政府遷臺”,主要說明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內容以及“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與臺灣代表的參與,說明國共內戰、國民黨政府遷臺、戒嚴令發布、朝鮮戰爭(臺灣稱為韓戰)爆發與國際地位的確定等過程;第二部分講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的政經發展,包括三七五減租等土地改革與地方自治、兩岸關系、反共政策與白色恐怖、保釣運動及當局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的過程等;第三部分是上世紀70年代以后的政經發展,說明臺灣民主發展,包括“美麗島事件”、開放黨禁、解嚴、“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十大建設以及兩岸關系演變,從“三不政策”、開放探親、制定“國統綱領”、汪辜會談、導彈危機到兩岸經貿關系;第四部分則是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討論臺灣在人口、性別、族群及家庭結構等方面的變遷。
臺大歷史教授王曉波19日對《環球時報》介紹說,陳水扁時期的“九八課綱”,我們認為其中的歷史和國文兩科有問題,呼吁馬當局把它拉下來,后來就變成所謂的“一百課綱”,2011年實施。但其他像地理、公民等還有很多沒有拉下來,其中有很強烈的“一邊一國”論述,所以這次微調課綱,除了修改地理、公民等,也把歷史和國文重新檢視一遍,對一些用詞做了進一步調整。譬如地理原來把“中國”和“臺灣”并稱為兩個國家,我們微調成“中國大陸”和“臺灣”,把它從“兩國化”變成“兩區化”。
島內歷史書中的一些用語也將發生改變。課綱委員、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稱,課綱微調有三個主要方向: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并且全面檢視課綱中用語是否符合兩岸關系條例,例如在歷史及地理科提及“中國”兩字,實際上指“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中的“中國大陸”,因此均改稱為“中國大陸”。而且課綱說明中一定要明載“有關中華民國播遷來臺”,“這段話非常重要,代表中華民國是播遷來臺,否則會變成1949年之后,中國只有中共、中華民國只有在臺灣,加這段話也才符合我國憲法”。據《聯合報》介紹,臺灣高中歷史課綱草案2010年9月出爐,臺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比例改為1∶1.5∶1.5;如考慮高三選修部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比例則為1∶2∶3。
綠營質疑馬英九此舉是在“去臺灣化”。民進黨“立委”鄭麗君稱,“教育部”突然微調課綱,包括將“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并將原先沒有的“鄭氏政權覆亡的經過”寫入課綱,目的是凸顯“臺灣在鄭氏時期也為中國統治”;同時在當代臺灣部分,也新增“光復”及“政府遷臺”等用詞矮化臺灣主體,目的是讓大中國、大一統史觀重新復辟,“難道是馬英九為了馬習會的伴手禮?”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稱,“教育部”更改課綱只是要迎合馬英九“終極統一”及“一國兩區”的想法。
一些綠營人士還把攻擊矛頭指向負責歷史課綱調整的臺大教授王曉波。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稱,王曉波的母親因為身份問題,在臺灣被國民黨殺死,王曉波作為后裔,有其特殊的牽系與記憶,“必須質疑馬英九為什么同意任命王曉波擔任臺灣教科書課綱委員會負責人?”
對此,“教育部”主秘王作臺否認課綱微調有政治考慮。王曉波19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歷來的史家都是稱呼“明鄭”,原來陳水扁時期的“95課綱”用的也是“明鄭”,“這些無知的民進黨人,根本沒辦法跟他講話”。他直言,微調課綱只是“要恢復中華民國憲法原則”,“憲法增修條文前言里就講,增修條文是在國家統一前實施的,當然是終極統一啊”,而且“憲法”里規定“一國兩區”,并沒有說“一邊一國”,“我們臺灣人也擁有大陸的主權,綠營人士憑什么讓我們放棄啊,這不是出賣臺灣人民嗎?”
針對綠營指責微調是“去臺灣化”,王曉波對《環球時報》說,“我們正好不是”,而是增加臺灣化,譬如增加了臺灣人參加中國革命的內容,從興中會、同盟會到中共二萬五千里長征,同時增加了臺灣人參加抗戰的部分,“我們是站在臺灣人主體的立場上講話”。至于有關施明德對其身世的質疑,王曉波也進行了駁斥,稱“我娘是我娘,我是我”,哪有血統論到這種地步的,根本是封建殘余,“我是中華民國國民,當然有權利參與課綱”。【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白曉雯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
[ 責任編輯:高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