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多維網近日連續刊文討論和解讀“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化”。繼1960年代“四個現代化”正式確定為中國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四化”之后,習近平去年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設定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多維網這組文章認為:這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后的第五個現代化,是習近平等中共高層因應世界局勢,徹底實現現代化政黨轉變和長期執政的必然之途。
現將這組文章摘編如下:
鄧小平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此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化”,在觀察人士看來,他顯然具有洞悉世界政治發展潮流的遠見和自覺順應時代發展改造中共執政方式的自覺性,即拋除一切人治思維的痕跡,真正地成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的執政黨;同時,將社會矛盾的解決納入法制化、有序化的模式當中,有效地將自己的執政行為規范化,化解社會矛盾對執政根基的沖擊。其中,信仰的整合與理念的革新都將在“第五個現代化”的落實過程中同步進行。
在一些自由派學者對第五個現代化進行“政治化”解讀時,他們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是“政治制度”,也就是“唯政治”的內容,并且將其與西方自由民主概念等同,這是對“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錯誤理解。
看看習對“第五個現代化”的解讀,就可以打消外界一切的猜測。他對于“第五個現代化”的解讀,在2014年2月17日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就已經向外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在這個面向幾乎所有中共省部級以上高層官員的會議上,習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可以說,在習近平眼里,從政治屬性來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中共的政治領導和政策推動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集中體現,而并非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
國家治理體系,顧名思義,強調的是一國整個治理結構的重新架構和分工。在過去中國的國家各部門架構中,黨政不分,分工不明,機構重疊,人員臃腫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情況的直接后果就導致了政策的上下不暢,大量人員人浮于事。而伴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可以發現中共中央希望對這種過去式體系進行的改變。以最受關注的反腐為例,在《決定》中曾提到,要“健全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沖突、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任職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規,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
在經濟問題上,以習為首的中共高層也正在用“第五個現代化”來轉變觀念。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定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到習對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辯證性認識,到李克強的定向刺激,調整結構,不僅計劃經濟和西方經濟理念有著完全的不同,與以往的簡單、粗放比,也有著更為現代化的轉變。
“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治”是21世紀世界主要國家政治變革的重要特征,這也是當前中國變革的方向。
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化”是現代化視野下的概念,它強調“國家治理”而非“國家統治”,強調“社會治理”而非“社會管理”,這不是簡單的詞語變化,而是思想觀念的變化。正如習近平強調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如果說“四個現代化”所要面對的是中國長期一窮二白的現狀,旨在大力發展生產力,那么“第五個現代化”則是從上層建筑的層面來減少“四個現代化”在新的階段進一步發展的阻礙。所以說,“第五個現代化”是建立在“四個現代化”基礎上的現代化。
習近平提出和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現代化的含義十分明確,不僅是國家機構、官員素質的現代化,也是執政黨的現代化。“第五個現代化”回答了堅持改革總目標必須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價值體系建設等重大問題,是中國政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預知推行“第五個現代化”將真正使中國走出以往人治的陰影,使治理國家變得文明規范,也將使中共成為全面現代化的執政黨,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