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7日電 (魏恒)中國國民黨今天(17日)召開第十八次全黨代表大會,馬英九將正式兼任黨主席。這是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后的首次全代會,有分析認為,借著黨中央組織結構“大洗牌”,國民黨可能會變換風格,進入全新的“馬英九時代”。
大會議程一覽 定調改革與團結
國民黨全代會定于臺北縣新莊體育館舉辦,議程預計自上午9點開始至下午5點30分閉幕。大會首先進行國民黨主席傳承儀式,現任黨主席吳伯雄與黨主席當選人馬英九進行交接。馬英九宣誓就任國民黨主席后,隨即發表就任演說。
當天還將通過新任國民黨副主席的同意任命案,并表決國民黨十大政策綱領草案,包括松綁開放,重振繁榮進步的臺灣經濟;創造雙贏,開展互利互惠的兩岸關系等。
此外,馬英九將本次全代會定調為改革與團結,強調“改革才有未來,團結才有力量”,在全會后,將帶著新任副主席召開記者會,表達黨內團結的用意。
權力核心大洗牌 落實黨產歸零
自去年5月國民黨上臺后,執政當局始終處在黨政運作摸索期。今年6月10日,馬英九宣布參選黨主席時表示,這不是為了擴張權力,而是為了善盡責任,推動更緊密黨政合作。如今,馬英九有機會創造出全新的決策模式。
據臺灣媒體報道,當局“行政院正副院長”吳敦義、朱立倫確定不續任副主席,政務系統陸續退出黨部,僅保留五席指定中常委。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仍將是排名第一的副主席,其余包括林豐正、“立委”蔣孝嚴、“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黨秘書長詹春柏、嘉義市長黃敏惠等人續任,副主席團人數縮編。
《聯合報》觀察認為,如此將確立“強政、弱黨”的趨勢,暫時沒有代理人之爭,有助于行政團隊拼政績,也有助于馬英九鞏固黨權,有效推動黨務革新,擺脫傳統派系包袱。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李建榮日前表示,馬英九接任黨主席后,將組成項目小組,深入檢討黨職選舉的制度與風紀問題。
馬英九還將在就職演說中提出“黨產歸零”理念,未來國民黨不再經營事業,黨務費用甚至選舉支出,將全數依賴募款所得。黨營事業中央投資公司確定限期出售,所得扣除黨工年資結算、退職金后,部分將捐贈公益團體。
10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主持任內最后一次中常會后,出席國民黨中央等舉辦的歡送茶會,接受由國民黨秘書長詹春柏代表新主席當選人馬英九致贈的瓷茶壺“海量”,感謝他的包容與大量。10月17日,國民黨第18屆全黨代表大會將在臺北縣召開,新舊主席將進行交接。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吳伯雄可望獲聘榮譽主席
吳伯雄卸下黨主席職務,其去向也備受各界關注。他說,自己卸任后將擔任國民黨的志工。但據媒體報道,吳確定不會裸退,馬英九可望增聘其擔任榮譽主席,繼續肩負推動國共論壇等重責大任。國民黨秘書長詹春柏對此頗為低調,他對媒體說,馬英九會繼續借重吳伯雄,將賦予榮譽職,最后頭銜仍待全代會正式宣布。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謝郁研究員評價說,吳伯雄主席是在當年馬英九深陷特別費風暴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的,卻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可謂“功德圓滿”:不僅把馬英九送上了臺灣領導人的寶座,還帶領國民黨在時隔八年之后實現了完全執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岸關系方面,吳伯雄責無旁貸的挑起了國共平臺的重責大任,在任內多次訪問大陸,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勞苦功高。
澳門《新華澳報》16日評論文章認為,本來在馬英九決定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后,人們曾憧憬他以黨主席身份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進行“胡馬會”,諦造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嶄新一頁。但似乎馬英九爭取連任的包袱沉重,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前,他都難以踏出訪問大陸的一步。因此,馬英九以禮請吳伯雄繼續為國共平臺服務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應是較為適妥的辦法。
馬英九機遇和風險并存
謝郁還分析指出,兼任黨主席對于想實現“黨政同步”理想的馬英九來說無疑是機遇和風險并存。 一方面,集黨政大權于一身,馬英九可更好地掌控臺灣局勢,推行自己的理念;而另一方面,更大的權力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馬英九身邊少了國民黨中央這個防火墻和隔離帶,一旦在黨政方面出現問題,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自己。
帶領國民黨打好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是馬英九當務之急。謝郁認為,從目前的黨內外局勢來看,國民黨方面并不樂觀,馬英九的光環不再、施政政績又不能得到太多民眾認同,在部分縣市還出現了分裂、內斗的情況,想要保住14席的縣市長位置,還需要很多的努力。
在兩岸關系方面,自去年5月20日以來,恢復中斷九年之久的制度化協商,先后達成九個協議一項共同聲明,三通全面實現。馬英九執政團隊在兩岸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引來島內外高度贊譽。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院長劉紅曾樂觀預判,馬任黨主席后會繼續促進兩岸關系前進,因為民意要求這樣做,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為潮流,很難想象這些事情會停下來。
不過今年歷經一系列“天災人禍”,馬英九執政滿意度有所下滑,兩岸關系也一度受到干擾。年底,臺中市將迎來第四次“陳江會”,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協商進程備受關注。再放眼未來幾年,國民黨在“馬英九時代”能否最終掃清陰霾,擺脫藩籬,為臺灣島內乃至兩岸和平發展創造出更好的條件,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