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30日電(記者趙博)調皮搗蛋、異想天開的“囧男孩”,騎車環游臺灣的大學生,篤信“態度決定夢想”的臺啤籃球隊……6月26日至7月3日,6部臺灣新生代電影以清新、別致的姿態“登陸”大陸院線。
而此前一周,《非誠勿擾》《瘋狂的賽車》等7部大陸影片也在臺灣驚艷亮相。
由中國電影基金會、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兩岸電影展,不僅開啟了兩岸交流史上難得一見的大規模電影互展,更讓人們再度審視電影獨特的傳情作用。
“我們一直盼望大陸和臺灣不斷加強電影交流,更多的臺灣優秀影片同大陸觀眾見面,更多的大陸影片得到臺灣觀眾的喜愛。”中國電影基金會會長李前寬說,“電影應當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光榮使者。”
投石問路:兩岸影片互探市場
“這次選取的影片,既有呈現臺灣電影‘小而美’特質的青春純愛片,也有關注兒童生存、揭示社會痼疾的劇情片,更有臺灣近年來崛起的紀錄片。”長期從事臺灣電影行銷的馬國駿說,“算是一種‘投石問路’,看看大陸觀眾喜歡什么樣的臺灣電影。”
同樣的問題擺在大陸電影人面前。在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力奪“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集結號》,在臺灣市場反應不盡如人意。“在臺灣,對《集結號》故事感興趣的多半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這些人最少進電影院。”知名電影制片人劉嘉明直言。
《囧男孩》制片李烈分析說,兩岸生活、文化上的差異是造成票房與期待差距的原因。“電影是最直接表達社會心態的文藝方式。通過看電影,可以清楚了解對方社會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
“‘你喜歡看我的電影,我也喜歡看你的電影’,這就是我們推動兩岸電影展的最大目標。”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著名導演李行說。
取長補短:兩岸影人同行相惜
知名影評人焦雄屏認為,兩岸電影人可以取長補短,成就更完美的作品。“比如敘事方式,大陸電影注重‘以文載道’,通常顯得厚重、深邃;臺灣電影講求情調、氣氛,往往帶有個人主義傾向。互相吸收借鑒,對兩岸的導演尤其新生代導演是很好的養分。”
“臺灣演員的經驗非常豐富,有時候我看監視器覺得不夠出彩,事后剪片一看卻剛剛好。這種從片場跌打滾爬出來的演戲風格,與大陸演員科班出身的特點,可以說各有千秋。”曾在《瘋狂的賽車》中起用九孔等臺灣演員的大陸導演寧浩說。
著名導演侯孝賢專程趕到北京,為兩岸電影展和年輕同行的作品“站臺助威”。他說,兩岸導演觀察社會的視角不同,有些社會現象,身在其中感覺不到,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反而能挖出更多更新鮮的內容。
“希望通過兩岸電影展,增進兩岸電影業的交流合作,催生出更多優秀影片。”國家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副局長喇培康表示。
深化合作:兩岸業者共盼榮景
“我一直呼吁兩岸‘松綁’電影產業。”侯孝賢說,兩岸電影業的合作前景值得期待,“如果大陸方面每年拿出一定配額,允許臺灣電影在院線和電影頻道播映,無疑將大大推動臺灣電影的發展”。
大陸導演高群書、臺灣導演陳國富合作的《風聲》近期殺青,在上海電影節風頭甚勁,受到參加兩岸電影展的名導們的推崇。
臺灣電影基金會董事長朱延平說,臺灣電影近兩年出現一股新生代風潮,不少導演對于拍本土片駕輕就熟,卻缺少“大華語片”的風范。“兩岸導演如能合作拍片,相信將攜手在亞洲甚至全球電影市場,創出一片天。”
他表示,兩岸電影展這樣的交流機會彌足珍貴,希望實現常態化。“經由互辦影展,為兩岸新生代導演建立創作拍片的平臺,為兩岸電影尋求開發更大市場,讓兩岸觀眾開拓彼此電影文化的全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