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 題:中美經貿領域“高調互動”深具“正面效應”
新華社記者 郭鑫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率領的高級經貿代表團目前正在對美國進行訪問,預計將與美方簽署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貿易與投資合同。在美期間陳德銘還將會見美國新任商務部長駱家輝等經貿界高層人士,并出席一系列商貿合作活動。
此間分析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兩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大國此番在經貿領域的“高調互動”,向國際社會傳達出攜手共克時艱的信心,深具“正面效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說,中國高級經貿代表團選擇在此時赴美,既是著眼于國內市場的“應時之需”,也是希望與美方攜手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應該說是‘恰逢其時’”。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全面實施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制定了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并相繼通過了汽車、鋼鐵、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趙晉平說,中國在經濟調整振興過程中,一些短期內急需、無法替代的技術和設備,仍然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無論是從抵御當下的金融危機出發,還是從提高國內企業競爭力的長遠考慮出發,采購這些技術和設備都是必須的。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但也給購買這些技術產品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由于商品價格下跌,成本大大降低,對于企業來說采購時機更加理想。”他說。
這不是中國今年在經貿領域的第一次“主動出擊”。早在2月份,中國就組織協調近百家企業赴德國、瑞士、西班牙和英國等歐洲國家采購,采購范圍從消費品到機械設備、飛機等高技術產品,應有盡有,涵蓋貨物貿易和技術輸出,金額超過130億美元。
“這在某種情況下也為對方市場提供了幫助,是一個雙贏的選擇。”趙晉平在評價這種采購模式時說。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面臨嚴重的貿易失衡問題,兩國政府和民間也一直謀求解決之道。這次中國經貿代表團的高規格出訪,讓人們看到解決這一長期困擾兩國經貿交流難題的希望。
從中美傳統的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出口集中在貨物貿易領域,生活必需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主流,滿足了美國大量中低端消費需求。但與此同時,美國長期對華實行歧視性的出口管制政策,出于種種原因對一些高技術產品技術出口進行限制,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自身的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市場出口下降。
海關總署的統計顯示,今年前3個月,中美貿易額為22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2.6%。盡管中方順差比去年同期減少12.5%,但仍然達到102.5億美元。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中國從2006年以來已經連續三年派出代表團赴美進行數額龐大的采購,采購金額分別達到了162億、326億和136億美元。而這次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進行的新一輪“經貿之旅”,因其彰顯的積極意義更加引人關注。
盡管如此,中美貿易健康發展之路并不平坦。中國在不對等貿易結構下獲取的對美貿易順差,每每成為美國對人民幣匯率、貿易政策施加壓力的誘因,而雙方在經貿領域的摩擦和糾紛更是時有發生。
今年初,美國國會表決通過了帶有所謂“購買美國貨條款”的經濟刺激方案。由于其暗含的強烈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盡管方案沒有馬上付諸實施,但作為美國最大進口國的中國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而就在中國經貿代表團啟程赴美前夕,中美仍在就美國限制中國禽肉問題進行磋商。
“世界經濟復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美合作共同努力。美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中國則是發展最快的大國,中美攜手合作具有深遠的意義。”趙晉平說,包括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內的兩國高層交流機制業已形成,此次中美商貿領域的良性互動,將為實體經濟層面的復蘇提供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