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4月6日電(記者許雪毅 林凱)參加“海峽傳統文化·北管音樂研討會”的臺灣民族音樂專家6日赴泉州考察北管音樂,他們認為,兩岸北管音樂淵源密切,應該攜手共同保護。
上午,泉州泉港區山腰北管樂團的團員們身著黃色演出服,為臺灣專家學者表演了《四大景》《打花鼓》《采蓮歌》等曲譜;下午,在泉港區峰尾鎮,《梅花三弄》《玉美人》《將軍令》等曲譜再一次讓專家們感受到泉州北管音樂的生機與活力。
“臺灣北管音樂的很多曲牌與這里聽到的一樣,只是風格有所差別,臺灣的比較粗獷,這里的比較細膩!迸_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副教授賴賜中說,如果兩岸攜手對北管音樂的形態有更廣泛的確認,讓兩岸的北管音樂產生更多聯結,將有助于更好地保存各自的特色,并互相借鑒學習。
“基本上,閩臺北管音樂的樂器形制都差不多,這里所使用的笛子、嗩吶、鑼鼓、三弦、月琴等,臺灣也在用,只是規模和組合方式有所不同!迸_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施德玉說,在泉州聽到的北管音樂比較像江淮一帶的小曲,而臺灣的相對比較高亢,相信類似風格在大陸其他地方的北管音樂也存在。
在北管音樂的傳承上,施德玉認為,可以通過民間藝人自然傳承、政府出資組織相關教學工作、學校教育傳承等方式來進行,而這些方面兩岸交流合作的空間很大。
臺灣師范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呂錘寬在現場不停地錄音、拍照。他說,臺灣的北管音樂根源在福建、廣東、浙江等地方,他曾和大陸學者一起做過相關田野調查,而臺灣的北管音樂教育已成系統,兩岸加強交流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收集和挖掘原汁原味的北管音樂,促進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由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主辦的“海峽傳統文化·北管音樂研討會”5日至7日在福建舉行,來自臺灣的10位民族音樂專家與福建、上海、武漢等地的專家學者一起,就北管音樂進行研討。
作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絲竹音樂品種,泉州北管與南音并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是閩臺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泉州北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