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落下帷幕,818名臺灣考生成為首次親歷者。在整個報名考試過程中,臺灣考生始終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他們參加司法考試的熱情和期待以及開放司法考試對他們的意義,都沒有隨著考試的結束而結束——
高齡考生今年六十九
9月20日上午,廈門金尚中學考點。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的第一場考試結束,考生陸續走出考場。忽然,眼尖的臺灣記者似乎發現了誰,迅速沖過去將其圍住。
原來,他們發現了臺灣前“法務部長”廖正豪之女廖尉均。
“考得怎么樣?”“題目難不難?”“有沒有把握?”
面對記者的提問,已經從事法律實務10年的廖尉均直呼“神州第一考真是名不虛傳”。她說:“與臺灣律考9門課程相比,大陸14門法學主干課復習起來確實比較吃力。盡管5月就買齊教材復習,但考完后還是覺得心里沒底。”
9月21日下午,最后一場考試結束。
頭發花白的臺胞許皆清一走出考場,也是呼啦一下被一群記者圍上。69歲的他是廈門此次參加司法考試的考生中年齡最大的一個。
許先生家住臺南,是退休公務員,這次在老伴的陪同下,通過“小三通”到廈門參加考試。他說:“能參加考試已經很開心了,大陸方面考慮很周到,雖然考題使用簡體漢字,但我們可以選擇用繁體字作答。今年考不過,明年再來。”
其實,廖尉均、許皆清并非特例。每一個臺灣考生幾乎都是兩岸記者特別鎖定的“目標”。對此,在北京參考的臺胞小吳開玩笑說:“沒想到自己有這么多的‘粉絲’,還真有點當明星的感覺呢!”
臺灣考生學生占七成
“從今年起,臺灣居民也可以報名參加大陸司法考試。”4月16日,當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司司長丁露宣布這一消息后,“臺灣考生”的一舉一動便進入了媒體和公眾的視線。
臺灣考生受關注,當然首先是因為今年是他們首次獲準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第一次”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新聞價值。于是,媒體首先毫不費勁地捕捉到了臺胞的熱情。
“大陸向臺灣居民開放司法考試的消息,讓許多和我一樣來自臺灣的法律工作者感到興奮。”臺灣知名人士謝啟大在博客上這樣寫到。
臺胞李天甲在廣州考區是第一個到現場報名的考生。“開放報考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我的很多臺灣朋友也準備明年來報名參考。”
“雖然大陸司法考試難度極大,但不管怎樣終于有了考試資格,一定要考考看!”就讀于中國農業大學的臺生小高興奮之情難掩。
司法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總計有37萬人參加了今年的國家司法考試,港澳臺三地考生以臺灣最多,為818人,香港和澳門分別為329人和49人。
另外,據島內媒體報道,此次報考的臺灣考生絕大部分是從臺灣直接過來的,其他考生是在大陸工作或學習,涉及上海、北京等14個省市和港澳地區。從臺灣考生的職業分布來看,學生占70%以上。不過,也不乏“有來頭的”,島內資深律師、法學院教授、大公司企業的法律顧問等也不在少數。
考的是出路和機會
那么,開放司法考試,為什么會受到臺胞如此熱情的追捧?
“為什么要參加考試?”正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的張志榮接受采訪時說:“因為我非常喜歡與臺灣一水之隔的廈門,畢業以后想在廈門工作。不過現在是‘證照時代’呀,只有拿下司法考試,工作才好找,我的夢想才更容易實現。”
“過去在大陸的臺生大多以研究中醫和法律為主,如果能夠通過司法考試,等于讓他們有了安身立足的出路與發展機會。”吳學媛是臺灣一家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財經法律專家,過去幾年里,她一直在關注大陸的司法考試。“而且,與港澳考生相比,臺灣考生能夠通過司法考試的比例應該會高些,因為港澳以英美法系為主,大陸和臺灣則以大陸法系為主。”
現年32歲的陳祖祥是臺中人,目前在臺灣一家公司從事法務工作。說起參加此次司法考試的理由,陳祖祥表示:“近年來,臺灣律師的服務量逐漸緊縮,而大陸的法律市場卻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增多,兩岸之間的一些經濟貿易糾紛也會隨之增加,如果能通過參加司法考試,獲得大陸律師資格,不僅能更好地保護臺商合法權益,也必然會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
顯然,對于參加大陸司法考試的臺胞而言,這決不僅僅是一次考試而已,它可能還是一個心愿、一條出路、一個機會……
兩岸最終都將受益
考試落下了帷幕,但有關“臺胞首次參加大陸司法考試”的討論還在繼續。
據司法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臺灣居民考試合格后,在大陸的執業規定有望在年內出臺。對此,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陳惠馨提醒說,要在大陸執業,還需對大陸社會文化有相當的了解,不是通過一次考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有臺灣媒體對此發表評論預測,大陸準許非法律系畢業的學生報考,除了專門研讀法律的臺灣學生有資格報考,還包括已經獲得臺灣律師資格的社會人士,以及現在和未來有興趣從事兩岸相關工作的人。因此不難預料,明年報考人數還會增加。更多的臺灣人有興趣、有機會了解大陸的司法,對促進兩岸交流而言無疑是個好事。
謝啟大進一步指出,臺灣律師能夠到大陸執業,是兩岸人才流通領域拓展的又一喜訊。隨著兩岸司法界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加深,彼此都會揚長避短,兩岸都將受益。 (本報記者 李煒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