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貨膨脹壓力一觸即發(fā),扁當局只有求神相助。(原載臺灣《聯(lián)合報》)
最近半年,臺灣島內各種民生物資的價格都在不斷飆漲,“主計處”似乎是依據舊石器時代的公式在計算物價指數,總是堅稱島內物價“平穩(wěn)”,漲幅有限。在原油價格漲至每桶近百元,面粉、蔬菜、玉米、鮮奶、面紙等全面漲價的情勢下,民進黨當局終于理解到物價上漲的嚴重性,開始正視物價問題。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fā)表社論指出,但是民進黨高官的“正視”,卻未必是件好事,也許臺面上大官多為推“入聯(lián)公投”的好手,平日勤耍嘴皮、善體上意、好斗政敵,就是獨缺處理政務的能力。于是,對于物價問題,他們只知道胡亂點名“公平會”、調動特偵組、壓迫檢察官打壓物價。而“行政院”居然由“秘書長”陳景峻出面“保證”油價已達最高點。這都顯示民進黨對于市場與經濟的掌握,完全在狀況外。
物價,當局該不該管呢?一般而言,價格是市場機能的靈魂;除非臺灣不再是自由經濟,否則當局斷無全面干預物價之理。當然,對于囤積物資、炒作行情以獲暴利的,若是影響民眾生計之均衡發(fā)展,依法當局就可以管。然而這一類的管制,也要依“刑法”十九章或其它相關法規(guī)行事,不能夠為了選舉而違逆市場法則、強行摜壓物價。基本上,一般物價是市場供需交互影響的“結果”,當局不但不能管,即使想管往往也管不了。
社論舉例說,出租車是準大眾運輸工具,其費率上漲需要經地方政府審核。瓦斯是公用事業(yè),其費率也受到地方政府管制,漲價必須經行政部門精算核準。但是對于其它米、糖、菜、肉、奶、紙等物品,雜貨店或量販店要漲要跌是經營者的決策,除非戒嚴或動用當局緊急處分,任誰也沒有權力干涉。官員即使去大賣場看到面粉漲價,又能用哪一條法律禁止?天下又有哪一處的自由經濟,是不準店家漲價的呢?
如果面包貴了,老百姓就只好少買面包,改買其它物品。如果所有東西都漲價、只有荷包變薄,那么人民就自然會質問當局“拼經濟”的成效。如果當局拼命以預算去吸收物價上漲,那也絕對成不了事,因為羊毛終究還是會出在羊身上。當局預算不足就得發(fā)行公債、平抑物價支出過多也會排擠其它公共支出,最后還是由老百姓吸收惡果。無論如何,當局可以對物價喊話,但真要去大規(guī)模管理物價,坦白說,古今中外還沒有成功的例子。
社論認為,以臺灣這種小型開放性經濟而言,除了土地這一類非貿易財,其余絕大多數的商品價格都是國際行情的接受者。面對全世界原物料價格都上漲的趨勢,臺灣根本無力改變。當國際原油價格漲,臺灣就遭殃;當國際鋼筋價格漲,中鋼就樂得眉開眼笑。臺灣雖然不是鼻屎小國,但是在國際市場中,絕無影響價格的能力。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可與“行政院長”的勇氣絕無關系。民進黨“立院”黨團那一群“立委”,大可不必因為物價上漲而質疑張“院長”的適任性。
總之,物價上漲除了極少數寡占者聯(lián)合行為、或菜蟲米蟲等黑道把持之外,是根本管不了、也不該管的。問題真正的癥結是:物價拼命漲、但絕大多數民眾的薪水沒有漲。過去七年間,臺灣的舊產業(yè)出走、新產業(yè)未見生機,臺灣的經濟成長多靠出口在支撐,但外銷訂單的代工收入卻多已外移至中國大陸,因此大多數的出口收入成長都流向了經營階級,一般民眾的荷包卻是日漸羞澀。社論指出,這整體經濟的困境,才是今日民眾對物價上漲難以忍受的原因。
物價漲,當然令人不安。但民進黨大員上至“行政院長”下至“秘書長”、“部會”首長、“立院”黨團,面對一個漲價風波,卻暴露出自己對經濟運作的茫然、對“公平交易法”的無知、對自由市場的蔑視,這才是最令人民寒心之處。
社論最后表示,聽說“入聯(lián)公投”目前已有兩百多萬人聯(lián)署,這沒什么了不起。民進黨如果發(fā)起一個“臺灣抗議全世界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公投”,把它綁上“總統(tǒng)”大選,搞不好會有一千萬人聯(lián)署。民進黨當局對物價束手無策,也許該發(fā)揮他們的長處,辦一場“物價公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