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伊朗外長穆塔基(右)與到訪的巴西外長阿莫林舉行聯合記者會。穆塔基表示伊朗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實施核燃料交換方案,阿莫林則重申了巴方反對對伊朗實施進一步制裁的立場。阿莫林當日抵達德黑蘭開始對伊朗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新華社發(哈拉比薩斯攝)
一個國家能在制裁下支撐多久?伊朗給出了一個鮮活的例子。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發生后,美國馬上開始制裁伊朗,至今各種制裁已經持續了30年。如今,許多西方媒體認為對伊朗的第四次國際制裁已經是箭在弦上。伊朗上上下下對即將到來的國際制裁是如何看的呢?30多年來的制裁究竟對伊朗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帶著這些疑問,《環球時報》記者連日來在伊朗的德黑蘭、庫姆、伊斯法罕等地展開了采訪。
表面難覓遭制裁痕跡
“今年夏天的營業看來又要受不小的影響了!”德黑蘭拉里飯店總經理憂心忡忡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美國人操縱的對伊朗制裁通過的話,許多到伊朗做生意的外國公司就會撤走,那最先受沖擊的當然是我們這樣的五星級飯店了。”
不過,像拉里飯店總經理這樣的擔心記者在伊朗并沒有聽到太多。從飛往伊朗的那刻起,《環球時報》記者就開始尋找伊朗遭制裁的痕跡,但所見所聞卻讓記者頗感意外。記者乘坐的阿聯酋飛往伊朗的EK971航班座無虛席,200多名乘客幾乎有一半是外國人,其中許多人來自法國、英國、馬來西亞和日本,他們前往伊朗除了旅游外,更多的是為了經商和投資考察。鄰座的一位乘客說:“現在飛德黑蘭的航班天天都是這么滿。事實上,除了美國人之外,你在伊朗能見到幾乎所有的國家的游客或者生意人。”
霍梅尼國際機場的繁忙與現代化程度超出記者的預料。從機場到德黑蘭市區有30多公里路程,雙向四車道的機場高速路況平坦,車輛相當多,不僅有伊朗本土生產的汽車,也有奔馳、豐田、本田等外國車,甚至還有老一代的美國福特車。《環球時報》記者抵達當天恰逢周末,在機場高速路兩側的路邊草坪上不時能見到舉家開車出來野餐的伊朗人,路邊還隨處可見賣鮮花的攤位,看來伊朗普通人的生活至少不為下一餐在哪里而發愁。
初進德黑蘭,盡管城市內的新建筑不多,但給《環球時報》記者印象最深的有三點:一是市區內的街道路面新且干凈,兩側的大樹與隨處可見的鮮花相映;二是家庭轎車擁有量之多讓德黑蘭到處堵車;三是鮮花亭與書報亭隨處可見。西方媒體經常宣稱伊朗的宗教警察對女性的著裝是如何嚴苛,但在記者看來,伊朗女性著裝比巴基斯坦、也門的女性要時尚得多:牛仔褲是伊朗女性常穿的,包著頭的頭巾上同時架著時髦的太陽鏡,駕車的女性數量也不在少數。在街頭和公園,手拉手的伊朗青年男女也很容易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