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15周年的紀念日。15年來,澳門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指引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和進步。
澳門回歸15年是特區政府與廣大澳門居民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落實澳門基本法的15年。15年來,澳門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澳門基本法,成為澳門特區發展最大的保障。澳門回顧祖國15年,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保證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落實,也展現了“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
澳門回歸祖國15年,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帶領澳門各界人士團結奮斗、務實進取,積極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國際金融危機等帶來的嚴峻挑戰,努力克服澳門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保持澳門繁榮穩定,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使澳門這座歷史悠久的商埠名城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
澳門回歸15年,澳門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特別是2003年以來,澳門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近年來,澳門也在推動旅游、會展等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多元化。而CEPA推動了澳門與內地的合作,促進了澳門產業的多元化,澳門的貨品能以零關稅進入內地,澳門居民也獲得了走向內地創業的機會。
“一國兩制”是前人未經歷過的事業,任重道遠。這里即沒有現成的經驗,發展過程也不會風平浪靜。然而特區政府與廣大澳門居民憑著愛國愛澳的熱誠,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與澳門的獨特優勢相結合,取得特區15年建設的輝煌成就。據統計,2000年至2013年,澳門經濟實質增長率年平均為13%;2013年本地生產總值為4134.7億元(澳門元,下同);2013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8.7萬美元;2013年總體就業人口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2000元。
澳門回歸以來,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讓澳門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文化創意產業、會展業和包括酒店、服務、美食、購物、零售、文化遺產等在內的綜合旅游業,已然蓬勃起步。以會展業為例,澳門現有會展場地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今年前三季度在澳門舉辦的會議展覽共743項,主辦機構收入總計1.25億元,同時帶動場地租賃搭建、物流交通、廣告宣傳、公關接待等相關行業收入達1.46億元。
澳門回歸以來更大的變化在于,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讓澳門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澳門大學在廣東橫琴開辟新校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也落地橫琴。從1999年到2013年,澳門人均GDP由1.5萬美元增至8.7萬美元,增長了4.8倍,位居亞洲第二、世界第四。
經濟的適度多元發展,拓寬了澳門的就業渠道,為青年人才向上流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以前,只會覺得澳門是個很小很小的地方。現在背靠祖國,我們感到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回家的感覺真好!”在澳葡政府治下生活了近60年的陳德榮這樣形容回歸后的感受。
澳門特區政治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全體澳門同胞都能參與澳門的政治。1999年到2001年第一次特首選舉,特首選舉的選委會是199人,而現在已經發展到400人。立法會的議員從23席到現在的33席。地區直選從8席增加到14席,選民人數從2001年的15萬人,增加到現在的27萬人。所有這些,都是“一國兩制”在澳門實踐的成功范例。
機遇和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開創澳門更加美好的未來,既要堅持繼承,也要銳意創新。要增強憂患意識,緊跟時代步伐。堅持繼承和銳意創新有機結合,才能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開創澳門發展新局面。(中國臺灣網網友: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