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本人之前出過一本書,叫《臺灣的臺》,很多人奇怪書名是啥意思?別說你們奇怪了,我也奇怪。這書名不是我取的,是出版社的編輯取的,他們覺得,怪怪的書名會引發人的好奇,進而想買書。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這書賣的還不錯。
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到底臺灣的臺是用“臺”呢?還是“臺”?我們先來看看臺灣人自己的用法。
以前,臺灣人寫臺灣時,都是用“臺”字的,這比較正規,但后來由于“臺”字筆畫較少,愈來愈多人用“臺”字。在2010年,臺灣“教育部”考據字源后宣布,以后“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并通函各級學校及公立編譯館、課本商,現在課本上都統稱“臺灣”。
臺灣“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強調,雖然在教育體系內規范使用“臺灣”,也鼓勵大家平日多書寫“正體字”,但考慮民眾長期約定俗成的習慣,未來各級升學考試時,寫“臺灣”不會扣分,目前也沒有考慮更改路標或招牌。
重點是,“臺”其實是“臺”的異體字,不是簡體字,課本上的臺北、臺中、臺南等地名,也要一律書寫為臺北、臺中、臺南。
那么,臺灣“教育部”到底考據了什么字源呢?答案是這樣的: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臺”(音ㄊㄞˊ)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筑物;“臺”(音ㄧˊ )則是喜悅的意思,同樣的用法在《史記》中也有提到“唐堯遜位,虞舜不臺。”由此可見,兩者根本是兩個字。
到了唐、宋,《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臺”可念為臺,從此,“臺”和“臺”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沒關連。直到明清小說《目連記》、《金瓶梅》才開始看到假借“臺”為“臺”的用法。
專家說明,臺灣“教育部”在研訂標準用字時,考量“臺”字“觀四方之高處”的本義,例如“瞭望臺”、“臺階”,并由“高者尊之”概念引申而來的“兄臺”、“臺端”等尊稱敬詞,因而在1982年公告“臺”為標準用字。 然而,民眾寫久了便成習慣,在非正式文件中,逐漸以“臺”取代“臺”字。所以,很多大陸朋友質疑這個“臺”字是臺灣人自造的,其實不是的,是中國本來就有的。
但是,就算如此,臺灣當局各政府機關的政令宣導及新聞稿,大都書寫著“臺灣”,例如馬英九的周記中提到的“夜市游臺灣”,臺當局“行政院”“投資臺灣、啟動黃金十年”等政策,用的也是臺灣;就有民眾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要正名為臺灣,根本是多此一舉。
那么,什么是異體字呢?其實就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這又可以分為兩種:在任何情況下讀音和意義都一樣的異體字,以及和只在某些情況下才相通的異體字。前者就如同“強”和“強”,后者就如同“云”和“雲”。
好了,今天的異體字教學就到這邊,下次再教大家,只有臺灣人才知道的怪字,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到尾,70后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干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