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探討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兩岸學者熱議融合發展
10月19日,“十八大以來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學習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20日北京訊 (記者 張潔)10月19日,“十八大以來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學習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多位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兩岸融合發展等議題進行討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所發表的一系列對臺政策的重要講話,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既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方針政策與原則立場的繼承性與延續性,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科學和客觀地反映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時代特征與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是保證兩岸關系沿著和平發展正確道路前行與推動國家最終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指導性思想。
十九大報告強調,“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指出,這表明當前大陸將以“群眾路線、民間交流”為路徑并以同等待遇政策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以增進共同利益與國家認同。畢竟,兩岸融合發展將有助于化解“臺獨”分裂思想。
圍繞兩岸融合發展,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所長陳星指出,從歷史經驗看,盡管兩岸民間交流的發展速度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在兩岸和平發展局面和融合發展態勢受民進黨當局“臺獨”路線影響情況下,民間交流在兩岸交流和兩岸關系發展中將扮演更加重要角色。大陸應繼續為臺胞謀福祉,為兩岸民間交流搭建更廣闊平臺。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沈惠平提出,廣泛搭建平臺,吸納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兩岸融合發展,尤其要創造條件讓臺灣青年人才更直接、深入地參與大陸公共治理體系。
今年2月28日,《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發布實施,涉及投資、經濟合作、文化影視、教育及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等多個領域,臺灣民眾熱切關注這些“同等待遇”,不少省市陸續出臺貫徹實施“31條措施”的具體細則,讓臺胞臺企有更多獲得感。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指出,從已經掌握的來自各方面的反饋信息來看,措施得到臺灣社會的廣泛支持,臺灣民眾普遍贊揚,在兩岸政治關系仍然緊張的情況下,大陸方面的主動作為開創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機遇,成為兩岸關系務實發展、深入發展的強大動力。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指出,當前大陸經濟已經進入歷史轉折時期,中國大陸經濟已走過單純追求經濟總量、經濟增速的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兩岸經濟合作也須轉入更高層次的合作,只有跟上大陸經濟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兩岸經濟合作才會有更大的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一系列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重大政策舉措。其中,關于加強、深化、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思想,反映了大陸方面為臺灣同胞謀福祉、辦實事的誠意。“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點出了大陸經濟發展聚焦點,這也是新時代兩岸經濟合作的關鍵支點。
“十八大以來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學習研討會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共同主辦,兩岸6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完)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在研討會上發言。(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在研討會上發言。(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