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談之七:孫中山先生論中國統一的依靠力量
我們國民要“萬眾一心”“群策群力”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迅猛沖垮封建專制大廈,隨即創立民主共和新政,直接起作用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革命黨人的長期工作,清朝體制內新軍成建制的反戈,包括各地武人在內的各階層人士于“反清”旗幟下的聯手。這樣,辛亥革命后民國建立的同時,又形成內有武人爭雄、外有列強覬覦的局面。民主共和新政之下,需要依靠什么力量來化解南北對峙、實現國家統一?在嚴酷復雜的斗爭實踐中,中山先生明確提出相應的主張。
其一,中山先生堅定主張中國的統一問題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為此,他不僅嚴正抨擊帝國主義欲“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的圖謀,斷然拒絕帝國主義以“把國家劃分為二”作為外交承認的條件,嚴正表示“不,那不行。我國人民的情緒是一致的”;而且堅決反對在南北議和中假外人之手左右大局,反對由外國力量來做和談的仲裁與保證,反對把優待清室條件交給海牙國際公會存案,認為這是“大傷國體”、“不信國民”。由此,中山先生宣示,“一切關于內政的問題”,都“不要他人干預”,我們“中國人自己可以解決得了”。
其二,中山先生特別強調國人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要一致對外。他深刻指出,“外人斷不能瓜分中國,只怕中國人自己瓜分起來,那就不可救了”,我們國民要“合為一氣,一致進行”,要“群策群力”以“杜外人之覬覦”。
其三,中山先生鄭重提出國內各方勢力都要從國家和全民族的利益出發,為國家統一共同努力。他切實告誡各政黨,為“共謀和平統一之實現”,唯“當以國家為前提,不應以黨見相傾軋”,并要在此基礎上“互相磨礪,交換意見”;他直接提出,“要想是和平統一,便應該萬眾一心”。
其四,中山先生非常看重全體國民的參與對達成國家統一目標的作用。尤其在逝世前4個月,1924年11月二次北上議和時,他還熱切表示,中國要和平統一,須“國民會議開得成”,而“要國民會議開得成,根本上還是要全體國民一致去力爭”。中山先生一直深信“若能得國民之援助,則中國之獨立、自由、統一諸目的必能依于奮斗而完全達到”。
歷史表明,中山先生為謀求國家統一的艱苦探索,實際注重了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情制宜,不斷增進對統一依靠力量的認識——從僅靠國民黨自身作為到促成多黨派合作,再到“聯共”北伐打破軍閥割據;從主要靠志士仁人、地方派系甚至會黨、洪門到“必恃全國農夫工人”,再到聯合各民族力量“形成一個大力量”;從只有“革命黨的奮斗”到加入“革命軍的奮斗”,再到宣稱由革命黨領導,“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統一大業方可告成”。至此,中山先生明確認定中國統一的主體即為中國的“國民”,亦即中國各族、各界、各階層、各黨派反對分裂國家的廣大民眾。(華慶)
往期回顧:
下期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