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檢視蔡英文四次講話的主題與“新意”
編者按:10月10日,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發表公開談話(“雙十演說”),依然沒提外界關注的“九二共識”。臺灣問題專家、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對此撰寫了評論文章,結合蔡英文最近接連以公開信、接受外媒采訪及發表“雙十講話”的方式闡述其政策主張進行了分析,全文內容如下:
從9月30日到10月10日,蔡英文接連4次以公開信、接受外媒采訪及發表“雙十講話”的方式闡述其政策主張,這批講話內容實為一體又各有側重,全面反映當下蔡所思所想。
進一步昭示施政方向與重點
4次講話主要內容與520就職演說一脈相承。“雙十講話”再次表明其施政次序是先內政、再國際、后兩岸,基調仍是親美日,遠大陸,依舊將兩岸關系置于區域發展框架內,數次講話涉及兩岸關系方面均只字不提“九二共識”,只重復520講話“維持現狀”說辭。
較之520就職演說,蔡英文此番親近、依賴美日的立場與態度更直接,毫不掩飾。她對美國《華爾街日報》說,非常期待美國新的政府繼續維持“臺灣關系法”及跟過去六項承諾,并繼續提供臺灣所需要的防御性武器。“非常期待美國在亞洲、在過去所做的努力能夠持續,讓這個區域的平衡跟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可以持續地維持下去”。接受日本《讀賣新聞》采訪她對目前日本和臺灣的關系尤其是現在的日本政府大加贊譽,對發展“日臺關系”的設想更加直白、具體。而對“沖之鳥礁爭議”則輕描淡寫為雙方“有一些不一樣的立場”。
“為重新定位臺灣在亞太地區的角色”,重點推銷“新南向政策”,擴大內涵與外延。蔡英文“雙十講話”稱:“未來將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觀光等方面,和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等國家,加強互惠互助的合作關系,并透過廣泛的協商對話機制,建立合作共識,減少障礙”。
直言對抗 著力突出兩岸差異、競爭與分歧
民進黨創黨30周年,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發表公開信指出,民進黨“要力抗中國壓力”,發展與他國關系,同樣的話也均出現在另外的三次談話中,不過是把中國改稱為“中國大陸”。剛剛上臺不足5個月,蔡英文就喊出這番話,外界多少有些意外。
如果說蔡英文520就職演說涉及兩岸關系的新意,在于做出了一些相向而行與和解的姿態,那么這四次講話則是有意突出兩岸的差異,立場、態度均較前明顯后撤。
一是政治認同分歧突出,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堅拒在兩岸關系的核心內涵表態。
二是強調經濟發展競爭性,稱兩岸經濟互補性已慢慢減少,雙方愈來愈是競爭關系。臺灣將透過“新南向政策”強化與東南亞與南亞國家經濟與貿易的連結。要擺脫對于大陸的“過度依賴”。
三是片面強調與大陸社會制度及民意不同,聲稱“臺灣是個民主社會,中國必須尊重我們因民主機制產生的立場或判斷”,“在民主的社會,這種壓力是所有人民一起承擔,不是政府就可以直接做決定,必須探求及探知民意之后才能做出決定,政府不可能做出違反民意的事情”。
四是以臺灣的“建設性”、“善意”及“耐心”塑造大陸對臺灣的傳統思維和打壓態度。稱其就職演說內容已展現最大彈性與善意,“我們是帶著善意來面對中國大陸,也希望共同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我們不想回到過去那種對抗的關系,希望是一種和平,而且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關系”。
至于蔡在“雙十講話”里的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是新意還是善意,實在還有待商榷。因為蔡自當選之日起講“中華民國”的次數大大少于講臺灣和“這個國家”的次數,1月16日的當選感言,一次也沒有講過“中華民國”,20多次提出臺灣,6次稱“這個國家”、一次稱“臺灣是一個國家”,“520就職演說”中,只出現5次“中華民國”,但另出現了41次臺灣、13次“這個國家”,此次“雙十講話”又有8次稱“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儼然成為蔡英文的標配和口頭禪,而再聯系其語境“這個國家”往往是“臺澎金馬”的代名詞。如果其指向“中華民國是臺灣”,那就是兩國論,當然不是善意,如果指的是整個中國,那又何必不直接承認“九二共識”呢?所以馬英九厚道地提醒蔡少講“這個國家”,而臺灣學者則質疑蔡英文對“中華民國憲法”是否有真正的“忠誠”。
蔡英文竭力推卸責任 回避兩岸根本問題
四次講話大體可以看作是“520”就職演說的“加強版”,蔡任內施政的總體思維、方向、布局基本上定型,蔡也用這種方式證明其言行一致,向外界表明她的施政“無意外、可預測”。講話也表明蔡英文感知其上任后未能使兩岸關系“維持現狀”且陷于僵局,對這種演進與變化也充滿壓力與焦慮,竭力推卸責任,急于尋求外援。
正如臺辦發言人所說:“在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和兩岸關系性質這個根本性問題上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是一道不管如何花言巧語還是拖延塞責都躲不開的必答題”。對蔡來講,誠實面對這道必答題并做出正確選擇,才是解決問題之道。(作者:楊幽燕,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