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捷:抵制陸資就是抵制臺灣經濟的未來
日前,有臺灣團體提出,臺灣應當警戒來自大陸的“紅色產業鏈”,警惕陸資“入侵臺灣”,防止臺灣經濟的“再度殖民化”。華廣網23日刊載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博士生導師祝捷的文章分析指出,臺灣若抵制陸資,反對臺灣與大陸發展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無異于自外于大陸經濟發展的紅利,自絕于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
全文內容如下:
日前,有臺灣團體提出,臺灣應當警戒來自大陸的“紅色產業鏈”,警惕陸資“入侵臺灣”,防止臺灣經濟的“再度殖民化”。在經濟已經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臺灣島內面對來自大陸的發展機遇與發展紅利,居然仍繼續沉浸在“冷戰”思維中,抵制陸資,反對臺灣與大陸發展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無異于自外于大陸經濟發展的紅利,自絕于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
按該團體說法,大陸通過在臺灣的投資,幾乎能夠將臺灣“買下”,從而實現對臺灣經濟的控制以及對臺灣的“吞并”。因此,該團體要求臺灣當局停止服貿和有關貨物貿易協議的后續談判,并且嚴格控制陸資進入臺灣等等。
事實上,與“紅色產業鏈”相類,鼓噪臺灣與大陸經濟保持距離的說辭,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臺灣島內。早在20年前,李登輝就曾經提出過“戒急用忍”的主張,要求臺商減少在大陸的投資。此舉最終斷送了臺灣建設“亞太營運中心”的道路,也讓臺灣喪失了20世紀最后的黃金發展期。15年前,陳水扁提出以“南向”代替“西進”的政策,要求臺商的投資方向從臺灣以西的大陸,轉向臺灣以南的東南亞!澳舷颉钡淖罱K結果是大部分臺商在東南亞無法立足,最終只能撤資。
盡管有“戒急用忍”和“南向”政策的殷鑒不遠,但島內的某些團體似乎并不愿意承認失敗或接受教訓,在世界經濟已經高度一體化,兩岸經貿關系持續熱絡的今天,依然提出抵制陸資的主張,違逆世界大勢,必然和當年的“戒急用忍”及“南向”政策一樣,碰得頭破血流。
眾所周知,大陸與臺灣同文同種同源,既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也是產業優勢互補、經貿往來甚密的利益共同體。大陸對于臺商投資連續三十年給予極大優惠,而且鼓勵大陸資本赴臺投資。從經濟體量和資本需求的角度而言,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吸引外資能力和規模位列世界前列。臺資對于大陸而言,已經不再如三十年前那樣迫切急需。遠離陸資,與大陸經濟保持距離,以臺灣目前的經濟實力而言,對大陸經濟甚至構不成任何威脅。相反,已經對大陸有著高度依存感的臺灣,才是真正的經濟受害者!
經濟不同于政治,各地區之間在政治利益上或許各有考量,而在經濟層面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則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共識。大陸已經和世界多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關系越來越密切。在經濟上,不僅大陸越來越走向世界,世界也越來越走向大陸。2015年上半年,大陸與韓國、與澳大利亞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與美國的自由貿易談判也正在進行。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在這種背景下,由于服貿協議受阻、貨貿協議延宕,臺灣不僅失去了與大陸發展更加緊密經貿關系的機會,而且也正在失去積極參與亞太經濟一體化的機會。而這一切,并不是大陸對于臺灣的刻意打壓所致,相反卻是臺灣某些人的“迫害妄想癥”所結的惡果。
再者,憑著“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兩大標志性戰略,大陸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劇的背景下,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極,也尋求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的途徑。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在內的歐洲發達國家紛紛以創始成員的身份加入亞投行,中亞、東歐、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而臺灣卻因為各種因素,躑躇不前、左顧右盼,即便面對大陸的善意和邀請,也是推阻再三。與大陸關系本應最密切、最熱絡的經濟體,到頭來卻與大陸刻意保持距離,甚至不惜放棄近在咫尺的發展紅利,不能不叫人扼腕嘆息!
在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的今天,為何島內還有人提出抵制陸資、警戒“紅色產業鏈”的奇談怪論?原因不外乎島內的一些政黨和團體,至今留存著冷戰思維,用冷戰那一套“防共反共”的說辭,為本黨選舉利益服務。事實上,即便是所謂“紅色產業鏈”的提出者自己心里也清楚,這套說辭對大陸根本構不成任何損害,其所指向的對象甚至都不是大陸,而是在2008年后主張兩岸發展經貿關系的臺灣地區執政當局和國民黨。所謂“紅色產業鏈”一詞,也是這些團體常用的“抹紅”手段的體現。這些團體正是利用“抹紅”國民黨,片面渲染“陸資入島”的經濟恐怖氣氛,挑動民粹,為攫取選舉利益和政治利益服務。
在今日之臺灣,大陸是最可倚靠和信賴的經濟伙伴,也是臺灣未來經濟復蘇和成長的支柱。抵制陸資、警戒“紅色產業鏈”,說到底無非是一場為一己之私所為的“民粹化”政治操作。它所抵制的不止是陸資,所警戒的也不是所謂“紅色產業鏈”,更是臺灣經濟的未來。ㄗ=,作者系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