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煒:擅提五項原則 削弱兩岸政治互信
香港中評社5月29日報道,臺灣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等來自藍綠陣營的7人于27日針對兩岸定位,提出“大一中架構”等五項原則,作為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對此,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胡凌煒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五項原則”雖有其推動兩岸各界思考與探討的現實意義,但因其“閉門造車”、缺乏兩岸溝通的特性,不僅很難得到大陸的認可與肯定,也將對兩岸民眾形成誤導,引發兩岸進一步的對立,削弱兩岸的政治互信。
胡凌煒指出,客觀地評論“五項原則”有助于推動兩岸、藍綠拋開“統獨”意識形態,實事求是地探討什么樣的兩岸關系更加符合兩岸的實際情況。他表示,回顧2000年以來的兩岸關系可以看到,經過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關系的緊張與沖突之后,推動法理“臺獨”已經成為兩岸關系發展中的極端行為,而在法理“臺獨”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探討大陸與臺灣以什么樣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是未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穩定與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他表示,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兩岸在經濟領域的合作交流及在社會領域的人員往來,使得臺灣無法切斷與大陸的聯系,也使兩岸必然要保持某種形式的連結。在這個背景下,施明德及蘇起等人提出的“五項原則”作為探討未來兩岸關系的一個嘗試,具有現實意義。
胡凌煒認為,從“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來看,施明德與蘇起等人的嘗試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有助于推動兩岸各界積極參與思考未來的兩岸關系。他援引“五項原則”中的論述稱,“我們踩出這一步,只是一種破題式的引領,只是一個起步”。
他也指出,未來兩岸在最終解決政治分歧之前,首先要鼓勵各界以創新的思維,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經過社會各界的討論,以及社會實踐的檢驗,最終揚棄極端、不可行的方案,留下符合主流民意的解決方案。
胡凌煒表示,兩岸的最終統一是不可討論的,但兩岸統一的形式應該是可以討論的,“‘五項原則’以‘大一中架構’的設想來連結兩岸,應該說這也是在探討保持兩岸一體的新形式。”但他也說,“大一中架構”與“一中架構”的區別在于,“大一中架構”是極為松散的“一中架構”。
不過,胡凌煒同時指出,“五項原則”包含的多個不足之處,將導致大陸無法接受這個方案。他表示,“五項方案”在強調保持現狀的同時,對現狀的定義并不完整,“根據兩岸各自的憲法規定,兩岸主權重疊,‘兩岸同屬一中’也是兩岸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五項原則”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并列,片面強調“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系的權利”,違反了兩岸各自現行的憲法規定,違反了國際法的相關規定。
此外,胡凌煒認為,一個沒有經過兩岸溝通與協商的方案是很難得到對方認可的。他指出,“五項原則”在沒有與大陸溝通的情況下,公開向兩岸社會宣布,不僅很難得到大陸的認可與肯定,也將對兩岸民眾形成誤導,進而引發兩岸進一步的對立,削弱兩岸的政治互信。
胡凌煒最后強調,為了兩岸關系的長遠發展,兩岸各界需以創新的思維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但是,兩岸只有通過對話與協商,才能幫助相關方案盡可能地涵蓋雙方的認知和利益,“對話與協商是解決兩岸分歧的必經程序,不經過對話與協商的程序,很難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