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欣:民主不應成為拖延兩岸統一的藉口
香港中評社5月19日報道,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主辦的“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1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觀察》發行人兼社長紀欣受邀與會并做主題演講。紀欣表示,歷經6年的兩岸和平發展在各方面基礎都有相當大的進展,不過,反服貿爭議顯示,兩岸的政治及社會基礎都有待加強,尤其應該快速化解臺灣民眾對“一國”及“兩制”的疑惑和抗拒。
紀欣說,從這次反服貿抗爭可見,臺灣民眾除對“兩岸一中”認同不夠,另一個“反中”的理由是認為大陸不夠民主法治。盡管反服貿抗爭過程清楚顯示,學生是打著“捍衛民主”的招牌踐踏民主法治,但自從兩岸政經實力消長,臺灣人不能再以“拒認窮親戚”排斥統一后,“民主牌”就成為“拒統”的頭號理由。對此,我們必須認真應對,并盡全力加以反駁。
第一,民主的真諦在于尊重不同的思想與生活方式。紀欣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依據自己國情及需要所選擇的政治體制,都應該受到尊重。歐美國家對于采行不同政治制度,或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任意指摘,甚至藉此干涉他國內政,到處搞“顏色革命”,才是反民主。
第二,不是只有西方資本主義的普選制度才是民主,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發生社會動蕩的國家不在少數,顯示政治體制不能照抄。紀欣說,大陸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讓大陸人民對于實施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感到自信。幾十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大陸兼具協商民主及選舉民主的民主方式符合大陸的現況,有利于大陸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第三,大陸早在1980年代初提出,兩岸統一后將實行“一國兩制”,兩岸可繼續維持現有的民主制度及生活方式,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因此,雙方目前實行不同的民主方式,不應,也不必,成為推諉拖延實現統一的藉口與理由。
第四,臺灣人經常批評香港還未全面普選、不民主,卻不愿了解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真實情況,也不愿弄清楚1980年代草擬香港基本法的時代背景。而且,“兩制”指的是兩岸統一后,如港澳回歸后,繼續施行資本主義,與大陸施行的社會主義,是兩種不同制度,而不是要臺灣“香港化”。
紀欣說,今年2月18日習近平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表示“尊重臺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臺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這一句話正包含了“一國兩制”的核心精神及一體兩面。一是大陸的經濟將持續成長,政治及社會正進行全面深化改革,臺灣同胞既為“一國”成員,當然可以分享這難得的發展機遇,千萬不要置身度外,錯失良機。二是大陸尊重臺灣實施不同的政治及社會制度,不論是當前的兩岸和平發展或未來的和平統一,臺灣都可繼續維持“兩制”。由此再度說明,兩岸各自有不同的民主方式,不應成為拒絕深化和平發展及實現統一的藉口。
此外,紀欣認為,強化兩岸關系的社會基礎,讓更多基層民眾支持并參與兩岸和平發展,是兩岸關系的重中之重。經由這次反服貿風波,馬英九應深刻體會,任何現狀都無法維持,兩岸關系不進則退,要想順利推動其兩岸政策,并消除“臺獨”,就必須立即采取具體行動,引領民意,促使“一中框架”及早成為臺灣人民的共識。
同時,她建議,馬當局除應立即修改中小學教科書,也應加強兩岸合作辦學、合編教材;擴大兩岸青少年交流;簡化文教交流申請手續及陸生入臺手續,取消“三限六不”。今年適逢七七盧溝橋事變77周年、甲午戰爭兩甲子,兩岸應共同舉辦紀念活動及研討會,以增強兩岸精神紐帶、化解兩岸歷史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