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才:服貿沖突 誰是最后贏家?
目前,由于服貿協議在“立法院”的審議過程中出現較大爭議和沖突,引發了以臺灣學生為主體的公民社團反服貿運動,導致抗議學生及民眾持續占領立法機構,并一度沖進行政機構等公權力部門。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先才3月31日在美麗島電子報撰文指出,臺灣內部由于服貿爭議而爆發的社會沖突與政治危機,雖然目前還在持續發展與演變,但誰將是這場服貿沖突的最后贏家,無疑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是抗議學生?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這是當前各方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
客觀而論,服貿協議在臺灣內部之所以爆發如此嚴重的對抗與沖突,絕非單一因素所引發,而是近年來臺灣社會內部政治、經濟及社會諸多矛盾的總爆發、總釋放。在臺灣這樣一個多元而分歧嚴重存在的社會中,服貿沖突的最后贏家到底是哪一方?筆者以為,服貿沖突并沒有最后的贏家,對于藍綠政黨而言,即使某一方短期獲利,但最終都將是短多長空。而對于臺灣社會長遠利益而言,服貿沖突最終恐將賠上臺灣的經濟及發展前景。
就臺灣藍綠兩黨而言,國民黨在這場風波中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服貿沖突背后當然暴露出執政黨在處理服貿議題上的種種不足之處,民眾必然會對國民黨的執政方式不滿,會有負面的觀感,恐會對國民黨“七合一”選情甚至2016年“大選”都會有負面的沖擊,這或許是國民黨需要警惕之處。對于藍軍而言,必須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在關于服貿的溝通及文宣方面到底出現了哪些嚴重的問題?二是藍軍內部在服貿議題上為何也出現較大分歧,這恐是國民黨需要反省之處。
雖然目前反對黨民進黨似乎占據上風,但民進黨會成為最后的贏家嗎?筆者并不這樣認為。民進黨本來可以借用臺灣民間社會部分民眾對服貿協定的反彈與抵制來為其所用,引導臺灣社會如何理性看待兩岸協議,以及更好的維護臺灣利益,從而提升民眾對民進黨重返執政的信心。
但民進黨目前顯然已被政治算計充斥大腦,把服貿這個經濟議題無限上綱到政治議題,此舉當然對民進黨的社會形象有很大的傷害。特別是隨著抗議學生對訴求議題的不斷加碼,民進黨見獵心喜的情緒不斷膨脹。民進黨對服貿協議的立場也開始一變再變,日趨保守。目前舉辦的四場藍綠協商皆破局,都說明民進黨利用服貿來達到其政治目的之意圖相當明顯。
但問題是民進黨畢竟是政黨,不但曾經執政過八年,而且未來還有重新執政的機會,其肩負的職責和使命遠超過一般社運團體,民進黨在任何攸關臺灣重大利益的問題上都要從全局以及臺灣利益之角度來衡量,不能僅僅為了取悅公民社團而采取“逢中必反”之短視做法,當然不足取。當前盡管服貿有較大爭議,然臺灣未來發展,能夠離開兩岸經濟合作嗎?能夠離開兩岸服貿嗎?這在民進黨的內心恐怕非常清楚。如果民進黨現在被學生牽著走,即使未來執政,恐也很難擺脫困境,恐也同樣會面臨目前國民黨同樣的境遇。
在這場服貿沖突中,抗議學生在性質上本來就不是政治力量,他們表達對臺灣社會及臺灣未來的關切,本應是值得肯定的事件,但如果學生僅憑一腔熱血,將抗爭的訴求無限加碼,不但撕裂社會,恐對臺灣未來發展無益,當民眾對服貿內容日漸瞭解,則恐怕對學生逐漸產生負面觀感。事實上,當臺灣經濟上最大的競爭對手韓國,正快馬加鞭圖謀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整合之際,臺灣社會卻仍然陷入嚴重的“恐中、反中”之意識形態糾結中,臺灣未來的發展恐將被拖累,最終賠上的將是臺灣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