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念馳:新統一論述與和平發展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月刊1月號發表專文《新統一論述與“和平發展”》,作者提出“我們到底要選擇‘一個中國原則’,還是選擇沒有了政治基礎的‘和平’?因為‘九二共識’是和平發展的應有之義,沒有了‘九二共識’的和平發展就不能叫做作‘和平發展’,只能稱為一般意義上的‘和平’。如此,又怎么能走向‘和平統一’?”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兩岸分離已60多年,然而從2008年以來,兩岸出現了60年乃至近百年來最好的歷史時期,這是被兩岸及國際社會所公認的。為什么會出這樣狀況,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深究與總結的,只有找到發生這樣變化的深層原因,我們才能永保這種狀況永不倒退。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新統一論述”形成
兩岸關系的形成是始于1949年,當時大陸中共當局欲一鼓作氣渡海解放臺灣,完成全國的最終統一,但“朝鮮半島戰爭”的爆發,大陸卷入了這場戰爭,美國也介入臺灣海峽,讓我們喪失了這個機會,從而形成了兩岸隔海而治的分裂局面,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分治格局,相互稱匪,互不往來,一晃半個多世紀。
從1949年到1955年,我們對臺灣問題的基本思考就是“武力解放”四個字。隨著建設新中國使命的上升,“第三次國共合作”,實現“和平統一”的思維逐步代替了“武力解放”。由于我們有兩次“國共合作”經驗,所以“和平統一”并沒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論、制度和方法,它只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愿望而已。
80年代初,在粉碎“四人幫”后,國家百廢待興,又恰逢港澳回歸在即,臺灣問題也浮到了桌面,但此時中國首要任務是“實現四化”,保證“改革開放”有一個更好的外部環境;統一問題雖是20世紀三大任務之一,但臺灣政治生態從國民黨一黨專權,經歷“本土化與民主化”洗禮,已難以用“第三次國共合作”模式解決了,所以鄧小平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國策,即只要承認一個中國,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即可以“兩制并存”,“誰也不吃掉誰”,“維持現狀、一國兩制化”,以空間換取時間,為“改革開放”贏得更好的外部環境。這是一種謀略,也是一種權宜之計,說不出有一整套策略與理論,只是“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