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坤杰:臺軍“募兵制”前景堪憂
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史坤杰的評論文章分析臺軍“募兵制”的現狀。文章指出,臺軍推行“募兵制”效果不如預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概括起來有四點:一是軍人薪資不高,二是軍中壓力過大,三是臺軍形象不好,四是配套制度不全,五是兵源整體匱乏,概而言之,臺軍“募兵制”推行效果未達預期的關鍵在于“錢”和“人”的問題。
全文內容如下:
“募兵制”,是馬英九重要競選政見。2008年馬英九勝選上臺后,臺軍方開始將“募兵制”作為核心建軍理念和改革方向大力推動。2012年1月1日起,作為“募兵制”法理支撐的修訂版“兵役法”正式生效,標志著“募兵制”改革正式進入推動階段。但就近兩年的推動情況來看,臺軍“募兵制”推行的實際效果并不樂觀,據臺“國防部”統計,2012年計劃招募1.5萬人,實際只招募8894人,2013計劃招募2萬8531人,截至11月底只招募8603人,達標率僅為30%,比去年還少了291人。
臺軍推行“募兵制”效果不如預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概括起來有四點:一是軍人薪資不高。臺“國防部”為保證“募兵制”順利實施,大幅提升志愿役士兵薪資,約為社會基本薪資的兩倍。據臺《中國時報》報道,目前臺志愿役士兵月薪,二兵為29625元(新臺幣,下同),一兵是31230元。但對島內民眾而言,如果換算成時薪,臺軍所謂的“高薪”并沒有太大吸引力。島內年輕群體普遍認為,士兵一天扣掉8小時睡覺,其他時間都在軍營,換算成時薪只有69元,與在快餐店或超市打工的時薪109元根本無法相比。
二是軍中壓力過大。按照臺軍兵役制度改革規劃,軍力將從40萬裁減到20萬人,兵力減少的情況下部隊任務卻大幅增加,常規訓練、年度演習再加上緊急救災,這樣的任務比重讓很多想入伍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另一方面,當前臺灣的年輕群體大多在優裕、舒適的環境中長大,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對臺軍中嚴格的管理制度尤為忌憚,他們寧愿到社會上找工作,也不想在軍隊當兵,“不喜歡被管”,甚至認為當兵純屬是“浪費時間”。
三是臺軍形象不好。近年來臺軍軍紀松弛、事故頻發等問題依然嚴重,層出不窮的丑聞、防不勝防的事故及屢禁不止的弊案令臺軍形象嚴重受損。尤其是臺軍中體罰、打罵甚至虐待士兵的負面新聞屢見不鮮,讓想當兵的青年對軍營充滿恐懼。特別是今年臺陸軍下士洪仲丘被體罰致死案發生后,民眾對臺軍的不滿情緒上升到了極點,極大地降低了臺灣年輕群體當兵的意愿,重創臺軍力推的募兵制改革。洪仲丘案被虐死案凸顯了臺軍內部許多管理問題,讓許多想從軍的人紛紛打起了“退堂鼓”。臺軍高層坦言,洪仲丘慘死案讓臺軍形象雪上加霜,嚇退了大批想當兵的人員。
四是配套制度不全。臺軍為落實“質量建軍”理念倉促推行“募兵制”,致使很多配套制度沒有跟進,成為影響臺灣年輕群體當兵意愿的另一大原因。比如福利條例制定、住宿條件改善、臺軍尊嚴如何得到維護以及軍人家屬如何優待等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臺軍現行的做法是發現問題再進行整改完善,但對廣大想從軍入伍的年輕群體來講,沒有制度的保證,相當于“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自身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從軍入伍將會“冒很大的風險”。臺灣青年群體普遍認為“待遇”、“尊嚴”及“出路”是從軍留營重要因素,希望臺軍在這些方面研擬配套措施。
五是兵源整體匱乏。近年來,臺灣“少子化”、“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據臺“內政部”發布的臺灣出生人口統計顯示,臺灣的出生人數由1980年的41.4萬降至2000年30.5萬人,2008年更是首度跌至19.8萬人,出生率也降至千分之8.64,雙雙創下歷年新低,至今仍無法恢復。如果生育率下降情況沒有緩和趨勢,臺灣人口到2050年將降至1890萬人。這種情況對“募兵制”產生嚴重沖擊,使臺軍面臨兵源匱乏、“無人可募”的窘境。一般而言,子女較少的父母讓子女去從事相對危險、辛苦的軍人職業意愿不會很高,而多數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對長期、辛苦的職業軍人生活也只是“敢想不敢為”。不難預期,未來在“少子化”大背景下,臺軍想要順利招募到十幾萬志愿役士兵,難言樂觀。
概而言之,臺軍“募兵制”推行效果未達預期的關鍵在于“錢”和“人”的問題,臺軍已體認到這樣的現實并協調各部門積極制定各種配套措施,吸引青年從軍入伍。比如將繼續爭取薪資待遇調整案,希望從2014年1月起實施,研擬制定軍人福利條例;計劃投入近千億元,打造“人性化、舒適化、家庭化”的當兵環境。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盡管臺軍方許以高薪、高福利和好環境吸引青年從軍,但在臺灣現今陷入經濟困境無法自拔和“少子化”趨勢日益加劇的現實下,臺軍的許諾恐怕短期內很難實現,既然“錢”和“人”的問題無法解決,臺軍“募兵制”的前景實難樂觀。這也難怪臺“國防部長”嚴明近期會發出“在現行的制度下募兵制無法成功”的感慨了!(史坤杰: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