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安林:兩岸兩會的歷史地位值得高度肯定
時值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成立20周年,華廣網17日刊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的文章,評價兩岸兩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12月16日是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成立20周年,也是臺灣海基會成立21周年,更是兩岸兩會接觸交流20年,如果以兩岸新加坡會談計算,兩會的協商也已經有18年之久。兩會在臺灣海峽這個特殊的關系里,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成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兩會接觸與協商成果豐碩成就突出
1990年臺灣海基會成立后,為了處理兩岸關系中日益增多的經濟與民間事務,1991年12月大陸成立了海協會,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擔任首屆會長。兩岸兩會自成立起,就展開各方面的接觸交流,迄今已有20年。回顧這20年的接觸與協商歷程,不能不說兩會的成就還是比較甚至是相當突出,協商成果豐碩。
1、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1992年兩會人員在香港舉行會晤與協商,事后又經過函電往來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要點有二:一是雙方都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二是雙方承諾共同努力,推動兩岸在未來走向統一。這共識在2000年被蘇起命名為“九二共識”,之所以稱之為“共識”,是因為雙方并沒有簽署書面協議。
2、“汪辜會談”邁出兩會正式協商第一步,也是兩岸關系一大步。1993年兩會在新加坡舉行首次“汪辜會談”,簽署4項協議,標志著兩岸官方授權的民間團體走出了正式協商的重要一步,媒體以“汪辜一小步,兩岸關系一大步”來形容兩會首次會談。
3、汪辜上海會晤開啟海基會董事長首次大陸行。1998年10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領海基會代表團訪問上海與北京,在上海舉行“汪辜會晤”并達成邀請汪道涵訪臺等4點“共識”,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見辜振甫董事長。
4、第二次“陳江會”開啟海協會會長首次臺灣行。2008年下半年,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赴臺參加第二次“陳江會”,是為大陸受權團體負責人首次訪臺,臺地區灣領導人馬英九會見了陳云林會長。
5、兩會簽署20項協議解決了兩岸交流中衍生的各種問題。包括解決兩岸三通問題的一系列協議,真正體現了兩會協商以民為本的根本原則,推動了兩岸大交流、大發展與大合作時代的來臨。
6、兩會在保護臺商權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上貢獻良多。最突出的事例是兩會簽署的ECFA,實現了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
7、兩會協商制度化鞏固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上臺后,由于兩岸在“九二共識”上取得了共同的認知,兩岸兩會協商在因李登輝“兩國論”與陳水扁“一邊一國論”中止近10年后得到恢復,而且實現了接觸交流與協商談判的制度化,也鞏固、發展與深化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二、兩會發揮作用根基于共同的認同——“九二共識”
任何對話與協商都需要一個基礎,兩會的接觸協商也不例外,“九二共識”是兩會協商對話的必備條件與必要的基礎。因為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了共同認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兩會在新加坡便舉行首次“汪辜會談”,兩岸關系取得比較大的進展;但也因為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兩會協商的基礎被破壞,兩會的接觸與協商被迫中止了近10年。因為馬英九團隊認同“九二共識”,2008年5月以來兩會便進行了7次“陳江會”,兩岸關系便取得包括三通在內的突破性的進展。而如果“九二共識”的基礎被侵蝕,不僅兩會協商便將被迫中止,而且兩會的接觸也會產生困難。
三、兩岸兩會在未來的地位與作用無可替代
在兩岸政治分歧沒有解決、兩岸之間的政治定位沒有確定之前,在兩岸官方之間尚不能直接對話與接觸的情況下,作為官方的“白手套”的兩會的地位與作用就無可替代。尤其是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時期,兩會的作用與功能只會越來越大,兩會需要協商的議題還是相當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千頭萬緒,從而兩會的未來也將一定大有前途,當然,這還是取決于兩會必須保持其接觸與協商的基礎——“九二共識”。有了“九二共識”,就有了兩會協商的輝煌未來,也就有了兩岸民眾的根本利益的保障!這一點,兩岸關系20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證明,兩會接觸與協商的斷斷續續的歷史也已經證明!(嚴安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