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為批評而批評馬英九是臺灣的“時髦”
自從馬英九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許多人批評他的政策或行事風格,甚至批評他從來不聽別人的批評。香港中評社30日刊發評論員文章說,這些真的都是馬英九個人的問題嗎?還是臺灣式的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也有關系呢?
文章稱,在臺灣長久以來,公然批評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的聲音不絕于耳。批評陳水扁與批評馬英九的強度恐怕不相上下,盡管他們各自的支持者常常有種印象,覺得另外一位像是寵兒,都很少被批評,不過實際上他們都不缺少人批評。只是,他們兩人得到的批評是不一樣性質的批評。
批評陳水扁的,往往是出于自衛,因為陳水扁搶權爭利不落人后,遭到爭權奪利的人當然要批評他,所以民進黨內外的人,都曾與他互罵互批,涉及的是實際利害的斗爭。所以雖然他們口沫橫飛,使用托辭各異,但因為幕后是利害問題,各懷鬼胎,所以符合人之常情,就算講得頗為過份,還反而容易讓人理解。
批評馬英九的,通常不是出于自衛,沒有什么遭到攻擊而必須自衛的情事。剛開始的時候,批評馬英九的人往往主要是出自于被忽略的焦慮,所以諷刺與挑釁兼而有之。這些人泰半與馬英九相識,馬英九有時也能恭請他們表達意見,在他們面前認真記筆記,但是并不能就平撫他們身在體制之外的惆悵。
馬英九就職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后,很快的,批評馬英九變成了一種時髦,與他關系無論多么遙遠的事,都在報端被拿來當成是他應該介入的事,好像把他當成是個管家婆。凡是島內社會上出現不順遂的事,都習慣性的指向馬英九,其中有的真誠希望他伸出援手,有的則是戲謔性地消遣他。
文章指出,這里有幾個原因讓批評馬英九變成了時髦現象。
首先,批評馬英九是一件很安全的事,因為他不會采取報復行動,批評的人不必擔心他會像陳水扁那樣把批評一律看成是權力斗爭。其次,馬英九沒有大的思想立場,所以就容易被卷入瑣碎事件的討論,畢竟人們不可能從他的立場理解他,只好從他的身分想像他,以至于他被當成無役不與的萬能主。其實,真正無役不與的是陳水扁,不是馬英九。再其次,馬英九有不沾鍋的名聲,批評他缺乏動力聽起來理所當然。
不過真正造成時髦的原因是,不找機會批評他如何證明自己客觀中立呢?大家過去都曾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批評過陳水扁,拼得你死我活,現在馬英九當政,不也對他嚴厲批評一下,如何證明自己是跨黨派的中立觀察家或選民呢?批評陳水扁很容易,因為他濫權無度的事跡不知凡幾,批評馬英九卻不容易,因為他不沾鍋,結果多數批評干脆就以他不沾鍋的名聲為起點,批評他這個不管,那個無能。
文章認為,馬英九當然有權力考量,他因情感壓抑而總是回避思想立場,徒有法律邏輯作為言詞自衛之用。批評他不管事,這對他毫無威脅,批評者從社會生活中找到層出不窮的問題,都怪罪于他,他坦然面對后都能感到問心無愧。
批評馬英九之所以是沒有用的,就同時是因為批評者是為了批評而批評的居多,什么事都可以批評,經常顯得勉強而無力。一旦批評馬英九變成一種時髦以后,批評所帶來的輿論壓力就不能聚焦。至于他自己,既然問心無愧,看到批評者擺處各種批評的姿態,就只有好笑而已。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批評馬英九既然是時髦,他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領導氣質與信用都會受到影響。
文章最后強調,陳水扁被批評以后若擔心影響力下降,便會展開攻擊,以奪權來彌補。相反的,馬英九影響力下降以后,更沒有意愿回應批評,以免介入以后沒人理會而自取其辱,這樣避免接戰的話,批評他當然變得更時髦。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