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臺北閉幕,兩天的會議中,大陸和臺灣的兩岸問題專家分為四個小組就不同的議題展開探討,從大陸學者踏上臺灣起,島內媒體就密切關注會議內容和進展。
兩岸政治和涉外事務因為事涉敏感,受到高度關注。在討論兩岸政治問題時,兩岸學者們還就存在的分歧進行了探討。會議閉幕后,參加會議的臺灣大學政治系張亞中教授接受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訪問時表示,會議的召開有助于兩岸相互了解,在解決分歧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的辦法。
感觸:會議有助雙方深入交流
大陸這次來的學者有28人之多,其中不乏重量級人物,臺灣媒體很在意這些學者的看法。未來多在臺灣辦類似這樣研討會的活動對于大陸更多地了解臺灣有一定的助益,有助于雙方的深入交流。
對于在會議中,兩岸學者在要不要表“一中”問題上的分歧,張亞中認為,臺灣學者在會議中的看法比較“保守”一點,這些看法在大陸學者聽起來和平時所了解的不太一樣!“我當然很高興兩岸學者有這樣的機會在一起溝通,可是還是有些小小的遺憾,就是兩岸有分歧也不是今天的事情,作為學者來看,這些分歧在哪里其實都心中有數,我個人希望能為分歧找到共識,比如我們怎么來解決對‘一個中國’的不同看法,可是在會議中的感覺是大家還在討論這個分歧,其實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臺灣的許多學者還說‘要不要表述’,這樣的說法還使得余克禮所長感到很‘驚訝’,所以我覺得這種對話在某種意義上就使得會議失去了學術上討論的意義,那如果說‘一個中國’都不要了,那這個會議開不開都沒什么意義了。”
張亞中認為,如果現在還在討論要不要一個中國,那就使得本來是“一中各表”,變成“不表一中”,如此一來,兩岸將失去互信基礎,其結果堪憂。
提示:在臺灣開研討會和在大陸開所看到的和聽到的必然有所不同
張亞中認為,在大陸開這樣的研討會一般是閉門會議,對臺灣學者來說,也許關了門的時候可以講一些大陸比較愛聽的話,可是在臺灣,尤其在面對媒體的時候,這些人的發言就要非常精準,要反映出他所服務的政治團體的態度。“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少臺灣學者通常被認為是偏藍的,比如高輝、關中先生等,都和國民黨有良好的關系,他們講出來不要講一中,我也不敢說是政府授意他講的,我只能說他的談話是非常精準的,非常精準地去掌握住臺灣現在主流的政治領導人的思維,這些看法會不會使得大陸認為他所認識的國民黨其實不是那樣的國民黨,這還有待觀察。”
希望:類似會議經常在臺灣召開
張亞中認為,以后在臺灣再次召開類似的研討會非常有必要。“這樣可以把大陸的聲音、觀點,像余所長、黃嘉樹先生他們的觀點,非常清楚地通過臺灣的媒體呈現給民眾,這種會議不應該停止,反而應該繼續辦,讓大陸的學者不斷地來臺灣辦研討會。讓臺灣的媒體能夠了解到大陸所堅持的、所想的到底是什么樣的,而不是經過二手傳播,大陸也可以借此掌握臺灣輿論的趨勢,把研討會經常拿到臺灣來辦,不同意見可以當面講,大陸也可以正式駁斥一些觀點。”
張亞中說,學者本身負載著社會責任,要想辦法解決一些問題,而不是僅僅把政治人物的觀點進行詮釋,“當然你可以代表某一政治團體傳達一些觀點,但是也嘗試傾聽對方,去了解對方的問題在哪,了解完以后,大家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于未來舉行這樣的會議,張亞中教授說提出看法:“我覺得下一次會議也許就是分兩種,一種是真正進入到實質討論的層面,就是小組式的討論,作密集的溝通。另一種就創造某種形式、友好的氣氛,這也是非常需要的,我覺得多方面都要做,總之,開會溝通總是一件好事情,我們也樂見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臺北召開。”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