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編者按:由中國臺灣網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環球廣播中心、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欄目共同主辦的“2017兩岸關系十大新聞”評選活動于2017年12月25日正式啟動,對影響2017年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事件進行了全面回顧。評選結果已于2018年1月4日正式揭曉(http://www.ischool.net.cn/xwzx/zxzt/TOPTEN2017/gonggao2017/201801/t20180104_11887119.htm)。其中“‘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掛牌成立。”位列第九位入選。我網特約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柳英,針對這條入選新聞及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進行點評,全文如下:
2017年,大陸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四川省設立了兩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園區”,引發兩岸媒體和廣大臺商群體的熱議,對此事的報道也入選了“2017年兩岸關系十大新聞”。合作園區的設立一方面為經濟制度化交往機制停擺后兩岸產業合作搭建了新的平臺,另一方面,也為廣大臺商轉型升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表現出大陸方面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向縱深發展的誠意和決心,將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一、產業合作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起點與重要推動力
自上世紀80年代中葉臺商赴大陸投資開始,兩岸即在資源稟賦差異的基礎上開始了最初的產業合作。盡管臺當局對于臺商在大陸投資進行諸多限制,但在市場驅動力下臺商在大陸的布局仍逐步深入,在生產、經營模式上以“引領者”的角色,帶動了一批大陸民營企業的跟進,形成產業集聚效應。2008年后,兩岸產業合作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入制度化、機制化階段,2011年10月,兩會簽署《海協會與海基會關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幾年來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8個小組在重大項目合作和試點項目合作上取得積極進展。兩岸產業合作過程中,臺商在大陸通過不斷的經濟融入,不僅拓展了自身的社會網絡,與大陸社會逐步產生綿密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并逐漸在社會心理、文化領域向大陸靠攏,構建兩岸新的共同記憶,甚至建立了對祖國大陸新的認同,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累積了經濟與社會基礎,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起點與重要推動力量。
二、產業合作園區建設為兩岸產業合作搭建新平臺
隨著大陸自主產業快速發展,兩岸產業從垂直分工轉向水平分工,產業競爭性逐漸增強,兩岸產業合作步入深水區。當前在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以及服務、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的“新經濟”領域,大陸發展方興未艾,創新層出不窮,生產模式、消費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臺灣則面臨“斷鏈”危機,失去了向大陸轉移的動力與資本。當市場驅動力下降時,更需要兩岸間頂層設計與制度化合作平臺,對兩岸產業發展與合作方向做出合理安排,但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后,兩岸制度化合作中斷,給兩岸產業合作帶來巨大負面沖擊。
在兩岸產業合作的困局面前,大陸珍惜和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果,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在經濟制度化合作停擺后,大力加強兩岸民間經貿交流與合作,為兩岸產業合作搭建新平臺。廣西壯族自治區與四川省的兩個合作園區均為“一區三園”,采取開放、高效、優惠的政策吸引臺商投資,加大對臺灣人才引進,同時國家發展銀行四川分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四川分行還簽署相關協議為四川省的園區建設及臺商發展提供投融資環境,充分展示了大陸對于持續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誠意與決心。未來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將是大陸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抓手之一,通過打造更多專業性的兩岸產業聚集區,進一步提升兩岸產業合作的層次與水平。
三、“一帶一路”是兩岸產業合作的新藍海
自大陸推行“一帶一路”建設以來,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熱烈響應與歡迎。“一帶一路”不是簡單傳統的自由貿易區建設,而是中國提出的全球化的新模式與新方案,也是當前“逆全球化”興起浪潮中持續堅持、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017年大陸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沿線各國政府、地方、企業達成一系列共識,取得270多項具體成果。而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四川省均是大陸“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的節點省份,這兩個產業園區的建設,正體現了大陸積極與臺灣分享“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的用意,兩岸產業合作可以將合作范圍拓展至第三地,開辟新的藍海。一是以“嵌入式”參與“一帶一路”。在大陸投資的臺企中,中小企業占98%以上,難以在“一帶一路”沿線復雜的地緣政治、文化環境中單打獨斗,而通過分包的方式,以“嵌入式”參與大陸大型國企在“一帶一路”的建設,既穩妥又能充分發揮其在某些領域的專精優勢。二是跟隨大陸在沿線國家的標準化建設步伐。“一帶一路”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標準的建設過程。大陸將在電力、鐵路、海洋、航空航天等基礎設施領域,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交通等新興產業領域,以及中醫藥、煙花爆竹、紡織、制鞋等傳統產業領域,推動共同制定國際標準。“一帶一路”是新型的全球化,臺商可以跟隨大陸新的標準制定,為未來切入“一帶一路”沿線的產業鏈供應打下基礎。三是在未來產業園區建設中發揮優勢。在早期的鐵路、港口、道路建設等過程中,臺商可能優勢不足,但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臺商在后續的經貿園區,產業園區,或者智慧城市建設中都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可協助大陸推動沿線工業園區建設與升級,進行智慧城市整體布局,促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發展。
當前,大陸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中分量越來越重,逐漸從國際經濟規則接受者向規則制定者轉換,“中國方案”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舊發展模式了貢獻新智慧。大陸愿意與臺灣同胞共同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以深化兩岸產業合作不斷推動、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者:柳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附:“2017年兩岸關系十大新聞”入選新聞第九條:
第十三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舉行,廣西將建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
9月15日,第十三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暨第十屆兩岸產業共同市場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辦。來自海峽兩岸400余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出席論壇,探討深化桂臺交流合作和兩岸產業共同市場合作的新途徑。論壇上,桂臺兩地簽約30個項目,總投資達53億人民幣。論壇上還舉行了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授牌和簽約儀式。
2017全國臺協會長座談會舉行,四川設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
12月27日,2017年全國臺協會長座談會暨“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四川成都舉行,大陸近150個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和全國臺企聯主要負責人,中央有關部門司局及各地臺辦負責人共300余人出席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