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挑事兒媒體和口水政治之中,臺灣還能有什么大作為?
很多關注臺海問題的網友,同時也是臺媒的深度用戶。看臺媒的時間長了,相信很多人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心煩。尤其各種電視政論節目,在嘉賓、名嘴嘰嘰喳喳一頓互吵之后,很多時候,只會耳鳴,卻完全模糊了話題焦點。說了一大堆,沒怎么聽懂,是觀看臺媒電視節目的常態。
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陸人看臺灣,可能對臺灣的政治環境、事件背景缺乏必要認知,不太了解所以聽不太懂;另外,更重要的是這些電視嘉賓、名嘴、政治人物,總是在回避焦點、或者揣著明白裝糊涂。尤其在競選期間會非常明顯,以往覺得立場比較中立的政客,突然戰斗力暴增,政黨色彩分明,本來理虧的事情,硬要搬出個一二三四的道理。當然這種極具攻擊性的政客一般都出自綠營。而藍營政治人物,面對敏感議題,本來還能說道幾句,因為選舉,卻變得唯唯諾諾,顧不上什么價值和追求。
這樣的政客、名嘴、電視節目,與立場各異的報紙媒體和網絡媒體交織在一起。亂哄哄的媒體圈,卻成為可以左右選情的政治戰場。一旦一位政治人物受到媒體的追捧,曝光率就會上升,聲望也會提升,更有趣的是,民調可能也會上漲。當初選臺北市長的柯文哲、后來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以及“九合一”之后突然觸底反彈的蔡英文,都沾了媒體的光。柯文哲的“柯粉”、韓國瑜的“韓粉”、蔡英文的網軍,都是利用網絡、電視、紙媒,打高了他們的聲量。
這樣看起來,沉迷于取悅媒體、刺激媒體、操作媒體的臺灣政客,很像是娛樂圈的明星。而臺灣的政治新聞,看起來就很像娛樂圈的八卦和“小報”。臺灣媒體人最常提到的問題都是,“XXX說你怎樣怎樣,你怎么看?”、“XXX說XXX怎樣怎樣,你怎么看?”,問來問去,一通口水,像宮廷劇、更像專注婆媳關系的肥皂劇。在媒體和吃瓜群眾的起哄和狂歡中,決定臺灣未來和前途的種種大事和重大決策就輕輕松松混過去了。這樣的媒體環境里,臺灣還能有什么大作為?(中國臺灣網網友:星火燎原)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