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補課”真的利于學生成長?
寒假期間,記者走訪多位學生家長和成都市內多家校外培訓機構,發現“十要”“十不準”執行情況并不理想。在學科培訓中,超綱、提前、應試教學情況最為普遍,布置課后作業是“家常便飯”,甚至有機構借“冬令營”之名,變相舉辦與招生入學掛鉤的培訓測試活動。(2019年2月19日四川日報)
《通知》明確規定:不準開展“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違背教育規律的培訓。但是,培訓機構的接待老師反復強調“參加培訓可以提高考試成績”。《通知》也規定不準留書面作業,但多家機構老師都表示,除了課堂上幫助孩子解決疑難問題,也會準備教輔資料讓孩子回家做題、鞏固知識點。在采訪過程中,大多數家長表示報班也是無奈之舉,一方面是“只要學習好才能出人頭地”的傳統學習觀和價值觀,已在家長中和社會上根深蒂固,逼迫家長乃至整個社會投入巨大資源,不顧一切把壓力壓到孩子身上。另一方面是雖然教育部門倡導讓孩子假期減負,但家長擔心孩子有了空余時間就會上網玩手機,這樣傷害更大,不如送到培訓班“有人管起來”。
培訓機構應協調好盈利與教育的關系。守法和合規是機構生存的基本前提,應該將教育管理部門的規定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否則將會不斷面臨與政策法規沖突等情況而難以生存。另外,規范培訓機構行為要加強立法和執法,也要合理合情。這就要需要政府完善并強化對培訓機構的規范管理,促進校外培訓市場健康發展。
家長應協調好孩子身心健康與學習成績的關系。家長要明白,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是什么?社會流行的教育觀念和做法是什么?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是什么?然后,家長進行綜合分析思考,才能會為孩子選擇一條更理想的學習之路。另外,家長們在假期里應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與孩子相處交流。利用難得的假期,帶孩子進行體能訓練、社會調研、遠足旅游,拓展知識面和視野,這才是讓孩子受益終身的。(中國臺灣網網友:李程程)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