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城市生活的人來說,裝修、安裝、維修等問題越來越離不開技術工人的幫忙。請工人上門維修,方便快捷,但費用不低。“十元材料百元人工”的現象也并不少見。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5%的受訪者覺得現在人工費變高了,59.0%的受訪者覺得大城市生活成本催高了人工費。(12月4日《中國青年報》)
關于費用較高的問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系教師趙鑫全認為,人工費價格偏高主要有四方面原因,首先是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的,其次工人較高的生活成本增加了人工費,再次熟練的技藝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而這些成本均要體現在人工費上,最后是平臺、施工員、消費者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費用較高。
“十元材料百元人工”在大部分人看來售價過高,即有著“價格上限”的心理訴求。例如在不少消費者看來,換把鎖收費150元太高,應將人工費限定在100元以內方才合理。事實果真如此嗎?
站在經濟學角度,我們不妨從最直觀的供需關系來分析,將消費者視為需求方,將工人視為供給方。在無“價格上限”之時,供需的均衡點在150元,而有了100元的“價格上限”之后,由于供給價格的降低,勢必減少供給量的提供,而市場需求卻是不變的,故而將引起供給短缺,也就是從事開鎖、換鎖工作的工人數量會減少,此時將會有不少消費者需排隊等待人工服務,影響了消費者的工作效率不說,其生活質量與幸福感也出現了下降。
不僅如此,久而久之還將會出現“打賞小費”“劣質人工”“劣工驅逐良工”等不良的市場行為,且由于供不應求,工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偏好來提供服務,如只給親朋好友提供服務,或只為大客戶上門服務等,如此一來,不少消費者將購買不到服務,進而只得住賓館或親友處,此時無論是金錢成本還是人情成本,均遠高于150元的人工費。
當然,我們不排除一部分消費者可以自行維修解決問題,但從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的關系角度看,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萬事靠自己所帶來的綜合效率遠低于市場交易。市場經濟不是讓擁有絕對優勢者去完全“自力更生”,而是讓每個人都去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通過合作、交易來實現利益最大化。誠如美國的蘋果公司,其研發、設計、制造、生產等能力均具備絕對優勢,但它并沒有事必躬親,而是與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數百家公司合作,通過集中各自的比較優勢而實現共贏。
同樣,我們沒有必要因為人工費較高而去學習掌握開鎖換鎖、維修電器線路等技能,相較于節省下的百元人工費,集中時間與精力去做好做優本專業工作,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所創造的利益與幸福感遠勝“事必躬親”與“價格設限”。
相比供給緊缺,“百元人工費”無疑讓我們的工作更高效、生活更便利、幸福感更高。感性的“限價”往往事與愿違,理性的分析方能使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我們與其去責怪“百元人工費”,不如去加強對平臺的社會監督,防止平臺哄抬價格,讓平臺的定價合理化,通過市場的手段來尋找到供需的平衡點,如此方能實現供需雙方及中間商的共贏。(中國臺灣網網友:程彥暄)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