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亳州市區風華中學一位學生家長向媒體反映,在老師的推薦下,很多家長在手機上安裝了一個叫“好分數”的軟件,主要功能是查分,學校聯考、班級考試班里成績出來后,家長需要登陸軟件查看孩子的各科分數,如果您還想知道孩子的考試名次,就需要付費了。(11月6日《央廣網》)
應試教育模式下,分數和排名成為約定俗成的成敗標準,并滋生了“唯分數”和”唯排名“論的蔓延。傳統思維根深蒂固,以此為導向和基礎,分數和排名有了極致化的呈現,不僅有班級排名,還有年級或者區域排名,比如鄉、縣、市、省甚至全國排名,包括中考高狀元的排名,最終也是取決于考試的成績。分數和排名如此重要,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都異常重視分數和排名的高低,并提供了極為方便的信息渠道。
為保護學生隱私和消解“唯分數論”的誤區,教育部明確規定要求學校統一不公布排名。自此,獲取學生分數和排名的信息,就由主動公開到被動查詢轉變,如果不是家長主動到學校去查詢,或者依托于商業APP的話,幾乎很難獲得必要的信息資料。然而問題在于,由于主動公開或者免費查詢的渠道并不暢通,家長獲取相關信息也極不方便——若家長在外地,或者無法到學校去查詢,意味著要獲取相應的考試成績或者名次,只能求助于第三方的商業APP,并按照規定支付一定的費用。
學校以貫徹教育部的規定而不統一公布排名,但又給各種商業APP提供相應的信息資料,致教育信息染上過度的商業氣息,如此結果令人難以接受。教育具有“百年樹人”的公共屬性,分數和排名作為最基本的教育信息,屬于學校提供的公共服務范疇,家長們理應有優先和無償獲得的權利,而不應有額外的經費支出,并承受系統變更所帶來的風險。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學校選擇市場化服務無可厚非,不過應體現出“公益歸公益,商業歸商業”的責任區分原則,恪守最基本的行業底線與規則。學校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讓市場化主體來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符合市場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原則,但不應將其完全商業化和付費化,而把屬于公共資源的教育信息,無償的提供給商業機構而淪為逐利的工具。
如此做有失合理性,一者,分數和排名屬于公共信息,受教育者和監護者具有無條件獲得的權利,在學校無法主動和全面公開的情況下,可以實施精準投射或者單向性公布,以解決受眾的獲取需要;二者,與商業機構進行合作,只是學校提高效率和實現自我解放的需要,而非責任和矛盾的轉嫁,并為商業機構提供牟利的便利;三者,若不能厘清公共服務的范疇和邊界,就會導致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的產生,加劇教育的商業化和黑灰化,危及教育最基本的公共屬性。
無論是有償補課,還是教輔資料回扣,或者校服質量亂象等,暴露出教育產業化下的倫理滑落,包括學生成績和排名,都會成為被各方利益者用于逐利的工具,并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潛規則玩到極致。究其原因,懲戒威力不足,打擊力度偏弱等事后控制失靈是一個方面,而未能厘清公共服務范疇,給商業逐利和利益輸送提供空間,才是最致命的基礎性缺陷。教育主導權力是否被納入了籠子中,其價值取向是否失偏,是否真正打通了數據渠道和信息堡壘,值得追問和深思。不讓公共服務被商業化所裹挾,學生成績和排名能否快速而無償獲得,當是一個最好的檢驗標準。(中國臺灣網網友:堂吉偉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