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協會在京發布《農村集貿市場調查體驗報告》。調查體驗結果顯示,當前我國農村集貿市場實地體驗評價得分只有67.12分,處于及格水平。體驗員發現,由于農村集貿市場在質量管控、衛生安全、內部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致使假冒偽劣、三無產品、過期食品、缺斤短兩以及保健食品虛假宣傳等問題多發,農村消費者對于農村集貿市場滿意度不高。(11月1日《北京青年報》)
從調查數據看,超過一半的農村集貿市場存在假冒偽劣產品,超過七成的市場存在兒童玩具安全隱患,超四成市場存在嬰幼兒服裝安全隱患。顯而易見,農村集貿市場的假貨問題相當嚴重,充斥著大量假冒偽劣、三無產品、過期食品等,埋下消費安全隱患,給農村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亦危及到他們的身體健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斬斷假貨流向農村市場的通道,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隨著城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的逐步提升,商場、連鎖超市等正規賣場的普及,監管部門對市場的整頓力度加強,消費者維權行為增加等因素影響,城市里的假貨現象有所改善。由于制假售假者在城市里的違法成本提高,于是開始轉移陣地,通過將假貨搬到網上,將銷售渠道下沉到鄉村市場等,以規避監管部門的打假行動。
由于農村集貿市場分散零亂,缺乏足夠的監管力量和鑒別技術,無法實現全面覆蓋,給售假者留下了生存空間。農民對品牌的辨識力有限,容易被各種“山寨”品牌蒙騙,加之消費水平較低,傾向于購買廉價產品,則就給了假冒偽劣產品創造了機會。而且,農村屬于熟人社會,商家與消費者都是同鄉、同村,在出現消費糾紛時,往往礙于面子放棄維權索賠,導致售假成本非常低。
而且,近年來隨著網購的興起,農村市場也逐步接受了網購消費,各地農村大都有快遞網點,網購條件越來越方便。部分制假售假者借助網購渠道,公然將假冒偽劣產品傾銷到農村市場,將其視為牟取暴利的“垃圾場”,令廣大農村消費者的利益嚴重受損。
由此可見,在城市打假力度加強之際,假貨的流通途徑發生轉變,開始以農村市場為主,令其成為假貨匯聚的“重災區”。監管部門也要適時改變打假策略,將農村市場列為打假重點區域,采取嚴打措施予以治理,對售假商家依法處以重罰,將假貨趕出農村市場。
須知,農民雖然消費力較低,對廉價產品的需求較為旺盛,但廉價不等于假冒偽劣,商家要有商業道德,遵守法律法規,賺良心錢,不能用假貨去欺瞞農民。同時,在消費升級的社會大背景下,隨著農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對品牌和質量的要求也會提升,農村市場也將面臨消費升級。可見,假冒偽劣產品的市場需求逐漸縮小,其生存空間也將越來越小,商家應認清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早調轉方向,為農民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以適應時代潮流。(中國臺灣網網友:江德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