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知道各位會不會在心里竊笑:信仰?什么是信仰?談信仰還有意思嗎?
最近,筆者看了《焦裕祿》。在我的記憶里,知道他是一個好官,但具體他好在哪里我不清楚,為什么大家稱頌他我不知道,只是一個已經(jīng)離去的幾近模糊的好官印象。我在想:即使是這樣一個好官,離開我們快50年之久了,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在關懷他的家人?多少人還敢在內(nèi)心對自己說:他就是我的榜樣?多少官員還愿意如他一樣為民、務實、清廉?如果不是習總書記的到來,多少人還會把他再次提為我們的精神脊梁?
我找到了焦裕祿同志的相關資料來閱讀,我讀到了一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焦裕祿。在焦裕祿影片中,我看到了一個抗風沙、戰(zhàn)鹽堿、堵風口,造福蘭考人民的焦裕祿。最讓我感動的場景是:從前和焦書記一起治理沙丘的“鐵姑娘”,如今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了。她說焦裕祿逝世3周年時,老百姓擺上供品跪下來,齊聲哭叫:“焦書記,苦死累死的好心人啊!你在俺家吃的是薯葉窩窩,現(xiàn)如今收麥了,俺做了饃,你嘗嘗吧……”為什么一個已經(jīng)離去的人能得到這么樸實的愛?我想:所謂人格魅力就應如此解讀。所謂“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就應如此解讀吧!
再想想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聯(lián)合國為他降半旗致哀是這樣詮釋的“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shù),他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數(shù)不過來,可作為國家總理的他卻沒有一分錢存款;中國有10億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可作為國家總理的他卻沒有一個自己的孩子。”
他們,對自己都是那樣嚴苛,為老百姓想事又都是那樣的實在。這一嚴一實間少了多少仇官仇富少了多少爭端,增添了多少和諧多少“信任”的光輝?
從來,偉人、英雄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干部跟老百姓打交道最為經(jīng)常。我們的一個穿戴,一言一行都在老百姓的眼中,我們做對了,老百姓會認為是黨和政府對了,我們做錯了,老百姓會認為黨和政府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身為干部的我們在老百姓心目中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傳達的是黨和政府的聲音。“梅花香自苦寒來”。當我入戶的時候,一條溫暖的板凳,一聲親切的問候;當老百姓理解地說:“沒事,你也是為了工作”的時候,我會體會到一個小人物的成功。我會自豪,我會驕傲,因為我平凡的付出得到了不平凡的贊美,我喜歡并享受這種成功的感覺。這一刻,與戴上華貴的手表,與擁有無數(shù)房產(chǎn),與得到厚重的紅包它完全不同。
我身上的第二標簽:青春。無限美好的青春,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面對這段終將逝去的歲月,有的人求現(xiàn)世安穩(wěn),有的渴望挑戰(zhàn),不同的態(tài)度,決定著青春的成色。那些被歷史銘記的人,那些敢言自己年輕過的人,無不充滿青春熱望,活躍在時代的潮頭浪尖。今天的青年或許不用面對民族危亡,時代動蕩,但身處的世界復雜多變,有困難和問題,有迷失和迷茫。看看,我們身邊的榜樣,有的人走進田間地頭,當起了服務農(nóng)村百姓的村官;有的人放棄城市安逸的生活,遠赴邊遠山區(qū)支教助學;有的人憑借闖勁,自主創(chuàng)業(yè)走出一片天;有的人潛心科學研究,攻下一個個技術難關。有志向有抱負,不抱怨不放棄,緊隨時代步伐,讓青春閃耀別樣光華。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與其遺憾“韶華不為少年留”,不如多一份激情澎湃的朝氣,多一份舍我其誰的銳氣,多一份不懼艱險的勇氣,因為奮斗過的青春永遠年輕,奮斗過的青春為我們贏得永不褪色的獎章,奮斗過的青春贏得祖國的強。(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花花)
(本文為網(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