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線上,一箱箱大豆油排著隊,經過噴碼機,獲得自己的“身份證”——一個記錄著所有生產環節信息的二維碼,隨即被傳送帶送入庫房碼在托盤上。一輛叉車很快開過來,司機手持掃碼槍,對著托盤一掃,紅光閃動,整個托盤里的48箱大豆油就獲得了一個“戶口本”——批量二維碼,這些信息也當場被實時傳入產品電子追溯系統。(3月10日都科技日報)
自古民以食為天。隨著社會進步,人們也從以往要求吃得飽繼而要求吃得好。時至今日,更是要求要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這一方面說明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心。因此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已成為一道必答題,擺在了決策者和生產者面前,只有答好這道題,才能贏得民眾的贊賞,才能讓企業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可否認,在高利潤的誘惑下有些商家會選擇鋌而走險。從個別小商小販的以次充好,一系列危及民眾食品安全的案例無一不刺痛著全社會食品安全的神經,引發了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普遍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生產者或制造者的個人自覺,已經難以消除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所以必須通過追根溯源的方式讓公眾對所有過程“可見”,才能讓公眾切實感覺到“舌尖上的安全”,從而徹底消除他們在購買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給食品辦理“身份證”,一方面是讓民眾買的放心、吃的安心,另一方面又可實現對食品產銷過程的全程監督。這無形當中就給商家套上了“緊箍咒”,讓他們不敢也不能動危及食品安全的“歪腦筋”,否則必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在此,筆者也希望現代商家能從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百年家訓中,多學些經商為人的道理。(中國臺灣網網友:李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