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3月22日 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鏗鏘有力的重要講話,4000多字的內容,84次提到“人民”,不僅贏得現場內外如潮的掌聲,更是點燃全國人民為幸福而奮斗的激情。
然而,現實中有少數黨員干部總覺得為群眾做事,價值不大,效果不明顯,面對辦事群眾,冷若冰霜;一些黨員干部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面對群眾,豎起一道“隔離墻”;還有一些黨員干部,與群眾貌合神離,群眾的手不愿握,群眾的凳子不想坐,群眾的門不敢進……與群眾產生距離,又如何感知他們的“冷暖”呢?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檢驗出是否“心中有民”,都丈量出為民情懷的深與淺。嫌群眾手臟的人,還能說與群眾有真感情嗎?我們常說“春到人間草木知”“花間覓路鳥先知”,為什么?因為它們與自然零距離、不隔閡。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隨著十九大和兩會的召開,中國正式邁入新時代,春江水暖,萬象更新。但,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黨員干部要學會感知群眾冷暖。擺正心態,學做“最小人”,當好“公仆”,把群眾當家人,而不是做“第一等人”;樂做“最小事”,高調做好為民之事,把群眾的事當家事,當“第一等事”,而不是搞“高大上”的形象工程。走進群眾,接近群眾,融入群眾,才能感知民生溫度,觸摸群眾冷暖,唱響新時代的“人民”之歌。(中國臺灣網網友:胡波)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