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一段中國工人在火車站施工的視頻又走紅美國,剛剛將跑車送上太空的企業家馬斯克也忍不住轉發贊嘆,“中國先進基礎設施發展速度比美國快了100多倍”。(《人民日報》3月1日)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現代科技時代,“工匠”似乎遠離我們而去。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的能工巧匠。
談起“工匠精神”我們不得不說中國鐵路。一百五十年前,鐵路被清朝統治者視為破壞風水。而如今,“國民經濟命脈”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跨越式發展。從0.5公里的“展示鐵路”到“八縱八橫”的鐵路交通網構建完畢,從“龍號”機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中國鐵路發展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百年巨變,展現中國鐵路人的“工匠精神”。
中國高鐵的起步比部分發達國家要晚,過去高鐵全部都是德標或日標,沒組裝成一列需要經過“多方會談”,這部分的技術需要借用那部分零件需要進口,有時還需要看人家“臉色行事”,久而久之高鐵發展速度得到了限制。然而不服輸的鐵路人選擇了自主研發之路,為了保證零件的精準度,在進入車間前鞋底的污垢,都需要達到降塵量的要求。每一根棱線內部骨架定位到每一道焊接接縫都精益求精。變速箱設計這方面的技術是沒有引進的。可能歐洲和日本覺得中國人短期還不可能攻克,當時就有國外的一些技術人員說,你們慢慢做,有個20年、30年,能把這個攻克你們已經很厲害了。讓外國專家沒有想到的是,中國僅用了短短10年就攻克了這項技術難關。并在“復興號”上大面積使用,目前已占據了國內80%的市場份額,中國高鐵血統里最后一股“洋流”即將被替代。
鐵路人的工匠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硬件實力”上,現在已經滲透到了鐵路服務中。購票方式和流程的不斷革新,車內舒適環境的嚴苛要求,站內服務的層層把關等等無一不是對提升旅客搭乘體驗的極致追求。每一次出行的準時與平安,每一趟旅程的便利與舒適,都有在看得到的服務窗口崗位,看不到的技術支持崗位的鐵路人們追求極致的無私奉獻。
“工匠精神”成為了高鐵時代的一個個新名詞,也鑄就了中國鐵路輝煌發展的里程碑,創新與堅守并存,穩定與智能并舉,中國鐵路未來的發展讓國人,更讓世界翹首以盼。(中國臺灣網網友:張萬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