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過得真沒意思~”這是在春節期間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而且這個群體中包括了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人,往往在這句話之后,人們就是深深的感慨并陷入對那些“年”的無線遐想和追憶。
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每年的春節越來越無聊,內容單調不說,節日氛圍也不是很濃厚,看著電視里很多地方歡度春節的熱鬧場景,想想自己過的春節,心里有說不出的無奈。
那些“年”是人們大飽口福的契機
在老一輩人口中,我聽到很多關于過去甚至民國時候的一些傳說與故事,那時候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度匱乏,據說曾有人一輩子沒見過白面,細糧對于當時的人來說是奢侈的。在穿吃少穿的年代,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依然未減,辛苦一年,年末再窮也會去添新衣,置辦一些往日不舍得的稀罕吃食。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那時候的條件很差,所以,有很多東西只能到了過年才會有機會去做,比如糖果、零食、肉制品等,現在還記得,村民自制豆腐時冒起的熱氣、炸丸子、炸素雞飄來的肉焦香以及燒紅肉時鍋旁那一雙雙渴望的“小紅眼”……在我眼中,曾經的那些“年”就成了人們大飽口福的契機。
那些“年”是人們松口氣的時節
父親是一個愛酒之人,每年過年這段時間,父親不是喝醉了,就是在喝酒的路上,我并不是想說父親嗜酒如命,平時,他雖愛酒,但會控制,只是每逢過年總會放縱一把。聽父親說,曾經在農村的那些日子,是最難熬的,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是埋頭黃土,辛勤的種植莊稼,所以過年就成了他們這群莊稼漢放縱的時節,而此時,在我的家鄉,幾乎家家備酒,村里去哪兒喝兩杯都可以,很少有人勸阻,因為大家都知道,辛苦一年,他們需要放松一下。在父親眼中,那些“年”就成了辛苦勞作一年之后松口氣的時節。
那些“年”是人們對傳統的尊重和對祖先的懷念
我的小外甥女“果子”今年已經四歲了,她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對啥都好奇,貼對聯時,她問為什么要貼?寫的是什么?焚香貼畫時,她問那是誰?為啥要給他上香?放煙火時,她說為啥所有人都今天放煙火?有些爆竹很響亮,她害怕時會躲到我姐的后背,弱弱的問一句,這么嚇人為啥還要放?……于是我把“年”的傳說告訴了她,把財神爺、門神的故事講給了她,在母親的回憶下,還給“果子”普及了很多曾經很多古人流傳下來的習俗,現在人們依然沿襲了一些,我們都知道那只是對傳統的尊重和對祖先的懷念。其實“果子”大部分都不明白,但是,在那雙清澈得大眼睛中流露出的光芒,我明白,這光怪陸離的故事和傳說,讓她和當初的我一樣愛上了“年”。
那些“年”,真就成了那些年?
過年,想想心中依然有一種渴望,有一種沖動去尋找回曾經的感覺,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物質生活不好的那些“年”,有一種幸福叫少吃多香;文化水平有限的那些“年”,有一種幸福叫做敬傳統,尊祖先;而人們素質提高,物質豐富的這些“年”,一切怎么都和往日幾乎沒有區別?每當我沖動要去過那些“年”時,不論是習慣、吃食,亦或是恢復以前的一些禮數規矩,家里人總會以嫌麻煩、圖省事兒、為簡單來阻止,讓人心中升起深深的無奈。
我不禁想問一句,人怎么了?那些“年”都去哪兒了?(中國臺灣網網友:毛豆)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