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皮車到高鐵;從“一票難求”到“指尖上的旅途”;從車廂里的水泄不通到無座乘客大量減少……曾經被貼著“艱辛”“受罪”標簽的春運記憶,正在離我們遠去。運輸高效、旅途溫馨、體驗美好的新時代春運正在向我們走來。
歷經數十年的春運宛如一場博弈,供需之間的針鋒相對,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從改革開放開始時算起。改革的春潮推動起中國人口的大規模流動,1979年,我國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一票難求”成為此后每年春運的焦點。時過40年,今年春運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29.8億人次,規模近30倍的增長,亦折射出當下春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今年這個春運有種體驗叫“智能享受”。從刷臉進站到站內全景導航;從互聯網訂餐到12306網站購票;從智能機械人問詢到在旅途全程開展“行程通知”信息服務,為旅客提供信息資訊等“智慧服務”,在今年鐵路春運出行的一大亮點。而今,“被智能”的鐵路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春運的認知,一項項貼民、近民的智慧化服務,讓人們回家的腳步變得越來越便捷。
今年春運有股暖流叫“年味旅途”。春運期間,鐵路部門用一支支民族舞蹈、一幅幅送出的“福”字祝福、一場場候車室和列車上的“聯歡會”,將濃厚的節日氣氛融入到人們出行的旅途。從滿足“走得了”到現實“走的好”,再到“讓旅客體驗更美好”,伴隨著鐵路部門的不懈努力,往昔冰冷的春運如今已是暖流滾滾,這種“年味”亦是時代變遷的映照。
今年春運有份溫馨叫“精準售票”。鐵路部門通過對往年貧困地區旅客春運期間火車出行大數據進行分析,根據其出行規律,有針對性的安排運能、預留票額,開展精準售票服務。在廣深地區等務工人員集中地,開行扶貧專列。在云桂、西成、蘭渝等鐵路沿線貧困地區,為務工人員開展送票服務。沈陽鐵路部門還把務工人員回家的車票送到工地上。一趟趟務工專列的開出,彰顯顯出了鐵路部門進入新時代服務廣大旅客出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作為。
連日來各大媒體紛紛以“那些年我們的春運回憶”展開報道。透過那一張張充滿“灰色記憶”的照片,不免讓人有感,我們正在向一個時代告別,亦在向一個嶄新時代的春運跨步邁進。(中國臺灣網網友:宋文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