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他們怎么樣?拿了金牌,肯定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汗水,然后呢,退役之后,進了大學去讀書深造,很多高校招收奧運冠軍,可以視為對奧運冠軍的一種獎勵,對我國的體育事業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們知道,運動員都是有著運動黃金期的,在過了這一時期之后,運動員,尤其是一些冷門的運動員,就會對生活無所適從。進入高校研讀,可以讓他們有另外一條路可走。避免為體育事業奉獻青春的他們守著金牌過著貧苦生活。
其次,對于教育來講,人人平等,不存在教學資源的浪費,現在我們可以很欣喜地看到,已經有很多高校將圖書館對所有人開放,包括乞丐、農民工。所以,我們不能認為招收奧運冠軍入校就是一種教學資源的浪費。
有些參加奧運會沒拿到金牌甚至是獎牌的運動員,甚至是沒有參加過奧運會的運動員,他們退役之后怎么辦?不管不問嗎?讓他們吃老本?肯定不是,很多高校招收奧運冠軍作學生的行為可以理解,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該校,同時奧運冠軍顧名思義即是在運動上有一定特長的人,而高校對于特長生的招收有先例存在,當然奧運冠軍可以當做特長生被招收,這也是符合政策的。
奧運冠軍代表的是我們國家的形象,但是也要根據他自身情況出發,由于一般奧運冠軍把時間都用在了訓練上,所以文化基礎水平較差,應該為其“度身定做”適合他們的教育模式,發揮“奧運冠軍”最大的能力價值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
學生,奧運冠軍成為了學生,學生有什么特點啊,成績好,愛學習,那么為什么人們就覺得奧運冠軍成為學生就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呢?用腳后跟想都知道啊,肯定他們不合格嘛,不具備相應的素質和知識,怎么辦呢,具備的就上他們去上吧,不具備的可以培訓一下嘛。高等教育從發展趨勢上看,自主招生是大勢所趨。奧運冠軍雖然從表面上,文化或考試能力相對其他考生而言可能相對薄弱,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奧運冠軍”本身其實就是能力的一種體現。我們更多地應該是反思,為什么很多人一直打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奧運冠軍讀名校的問題,其實這一趨勢在發達國家的名牌大學中,同樣有這樣的先例。
戴斌老師認為我們需要招收有能力的人去接受高等教育,但能力的衡量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單純的“讀書能力”或“考試能力”。當然,有人認為這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廣州新東方戴老師覺得這個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擔憂,因為目前我們的高等教育資源是有限。我們要避免的是盲目地接受奧運冠軍的行為,畢竟每一位“奧運冠軍”都是不一樣的,如何為其“度身定做”適合他們的教育模式,發揮“奧運冠軍”最大的能力價值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
當然,高校招收奧運冠軍,對于社會來講,可能會視之為一種廣告,一種嘩眾取寵而導致社會上一些人的不理解,我們要注重宣傳,注重溝通,注重理解。(中國臺灣網網友:胡希淮)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