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重慶貿易貨運的重要渠道是倚靠長江河運連接中下游,外貿貨物則需要到達沿海港口之后再裝船走海運,到歐洲,經歷30多天。2013年,渝新歐常態化運營,把貨物接近直線地從山城送到德國,沿途只需要12天。
思想轉變,觀念更新,帶來的發展新理念和行動新思維,讓重慶與德國相連的“后方”變成了“前方”。
古絲路上,清脆的駝鈴,不絕如縷的商隊,伴著大漠孤煙,商品的交換帶動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也讓東西方文明在這里對撞交融。隨著近代工業革命到來,以及火車輪船飛機的出現,讓曾經的絲路文明黯然。
然而,歷史的發展像是輪回,而當發展曙光再次眷顧和照耀到這里時,已經是新興21世紀了,在各國之間處于相互依存狀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中,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無疑是唱響新絲路文明的強音,而當沿線國家也認識到,這是一條符合各方利益的新發展之路時,這條路也會重新興旺起來。
中國同各國一道發展,沒有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有效途徑,縱使再符合本國利益,發展的路也不會長久。如今的渝新歐,不僅符合各方利益,并且以其安全快捷、綠色環保、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的優勢,方便地運送各國商品,難怪歐洲人也感嘆:原來重慶離歐洲這么近!
其實,渝新歐只是中歐班列中的一員。自2011年3月開行以來,中歐班列已開行列車3682列,全國24座城市開通中歐班列線路46條,到達歐洲11個國家的24座城市。可見,中歐班列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這也說明,中歐班列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而沿線各國在實現商品共享的同時,也能獲得自身的利益,因此,包括渝新歐在內的中歐班列,發展潛力巨大,而一旦所有國家都能達成共識,中歐班列前景無法估量。
一條幾乎被遺忘的路,在新時代的感召下,又煥發出生機,而生于工業革命的火車運輸,歷經二百年后,依然興盛不衰。由此,在發展的路上,只要方法對路,措施得當,誰又能說符合各方利益的渝新歐,其“后方”不能變成“前方”呢?(中國臺灣網網友:王景合)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