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生活半徑的增大,空間時間的限制,讓部分逝者親屬“唾手可得”的回鄉祭掃變得“遙不可及”,以致“代客掃墓”這種新興“業務”悄然而生。近日,南京雨花臺功德園公墓推出“微信直播代掃”服務,更始引起了網友熱議。
誠然,雇人掃墓的初衷是想表達體現自己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傳遞一種思念的溫情。但是,明碼標價的代跪、代哭,各種體現過程的拍照、錄像,甚至網絡直播,則讓本來嚴肅莊重的祭祀活動變得過于刻意,充滿了商業利益化。不知旁人看到的是一片孝心還是一場鬧劇?假如逝者在天有靈,看著痛哭流涕、磕頭作揖的陌生人又是什么感受?
清明祭祖掃墓,本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立德的具體表現。其實,清除墳頭蔓草、拂去墓前塵土,完全可以拜托同宗親戚代勞。對于為何非要一個墳前祭祀的“過程”,如果只是因為礙于“世俗”眼光,那這不僅不是盡孝,更是對先輩的一種不敬。
清明掃墓事實上更講求的是一種精神活動,注重情感上表達對已故先輩的悼念和追思,并不拘泥于掃墓的形式。向逝去的親人表達自己的情感,更不是其他人可以代替了的。如果離開了這種親情的內涵,任何形式的“代掃”都只會盡孝淪為一種形式。
“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清明掃墓,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容,更主要的還在于對逝者的真情流露。難不成說沒去墳前掃墓就是不孝?我認為應當倡導以“心祭”代替“形祭”。若有心時時是清明,若有情何處不能祭祀?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遺憾去“費盡心機”。
更重要的是,“生前盡孝方為孝,死后盡孝徒枉然”。大家應當爭取老輩在世的時候,多關心,多照顧,多敬孝道!(中國臺灣網網友:車恒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