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17日報道,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赴香港大學演講,在演講中提問臺下聽眾“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發言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龍應臺問道,“《我的祖國》怎么唱,頭一句是什么?”她的話剛講完,場上多人開始合唱。“中央社”稱,這段視頻上傳網絡后,許多大陸網民表示自己感動得哭了,有人說“愛國港人還是占大多數”,也有網民調侃“這是一場洗腦對決,真替主講人感到尷尬”。
當下社會上流行的音樂,其內容大多講述的不是凄凄婉婉、纏纏綿綿的愛情,就是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幸福,偶爾流行幾首勵志的就算不錯了。其實這也本無可厚非,社會發展的這么好,人民安居樂業,多些靡靡之音也是可以的嘛!
不過,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不說社會上的普通群眾,就算是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現在也很少有人關注當今中國的現狀,不信去問問,有幾個中國大學生能把中國當下的最高領導班子說一遍,在這個問題上,有調查顯示,“211”“985”的名牌高校和普通高校是沒什么差異的,雖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長此下去,真的好嗎?
這個時代對于年輕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可以說是一個悲哀的時代。從歌曲的曲風,我們就能看到,當今年輕一代國民的精神狀態。如果一代人的歌曲回憶不是迷茫、彷徨,就是沉迷享樂、富于幻想。最后只能用一句“生活就是一場隨遇而安”來安撫,偶感孤獨,也僅僅是聽一首汪峰的《彷徨》來驅除,很顯然是不夠的。
我喜歡莫言的作品,雖然用委婉的方式講述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痛苦,但我能看到,即使痛苦,但是人們心中信仰的力量,為他們的未來支撐出了希望。我的父母親就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普通的工農子弟,也并未入黨,但是在高興之余,母親總愛哼唱幾句那時的紅歌,父親雖五音不全,可他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口哨,吹奏出和諧激昂的旋律。那是一代人的記憶,更能看到一代人的骨氣。
今天,雖說時代變了,生活好了,國家發展走上快車道了,可是,此時也是該冷靜冷靜了。臺灣與大陸分離如此之久,幾代人的努力,而今卻有付諸東流的可能,香港這個回來許久的“孩子”,“紅歌”而今能在在港大唱響,說明民心未變,但是再這樣下去3年5年,或者10年20年呢?紅歌的力量是否還能延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和警惕!(中國臺灣網網友:王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