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一文引爆輿論5天后,北京市中關村二小校長楊剛終于發聲。表明學校與寫文家長根本分歧所在:“我們與家長無法協調的關鍵在于對事件的定性。對方一直要求定性為霸凌,我們無法滿足家長的這個訴求。”(摘自12月14日《鳳凰網》)
隨著中關村二小的校園欺凌案件的發生,校園凌虐案件再一次赤裸裸的呈現在公眾眼前。根據今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近年來校園欺凌發生的地域范圍廣泛,覆蓋了絕大多數省份,且頻次密集。而據教育部統計,今年5月至8月,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從這一數字不難看出,校園暴力發生的數量和影響,正越來越大。
我們的學校教育到底是怎么了?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曾經的凈土,文明的殿堂,什么時候起竟然成了暴力橫行的場所了?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文化單位,本應培養出彬彬有禮,品行素質兼備的好孩子,可是從什么時候起,學生們一個個開始撒潑、耍橫、逞兇起來了?圍毆同學,從惡語相向、到動輒就拳打腳踢,手段殘忍、影響惡劣、令人震驚。作為校方、施暴者家長甚至是全社會,是否認真思考過,為什么這么年輕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舉動,又是什么讓他們變成這樣?
治理校園凌虐,必須及時“治療”,一旦輕視必將會導致拖成“慢性病”的不良后果。被欺凌的會受到身心傷害,而施虐者只會瑜伽猖狂,作為學校必須認清,作為教育者不能只做協調工作。
當前“唯分數論”的功利主義盛行,一些學校一昧追求高分數,卻忽視了對學生如何做人處世、關愛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為等人格的培養,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陣地長期空虛,致使一些不良思想和行為習慣乘隙而入。除此之外,一些學校擔心校園暴力事件敗壞學校的聲譽,出了事能捂則捂,息事寧人,更不愿采取嚴厲的措施。如北京中關村二小這般,既沒有對受害孩子的遭遇表達足夠的同情,也沒有真誠地回應家長的擔憂與訴求,這顯然不是負責任的態度。
最后,筆者想說,治理校園欺凌,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不被侵害,應該在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通力協作下共同完成。為人父母既要珍視自己的孩子,更應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作為學校,應當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并舉,重智育更需重德育,面對紛繁世相,應有堅守正義的定力;而全社會則應努力維護公序良俗,以清正之氣熏陶孩子純潔的心靈。只有這樣,治理校園欺凌才會取得實效,每一個青少年的合法權益才不會被無端侵犯。(中國臺灣網網友:餅干)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