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機場,負責接待我們的王小姐領著我們直奔大稻埕歷史街區。遠遠的,就聽到喧天的鑼鼓夾著高亢的音樂。一輛輛小型貨車車箱上擺著古代的畫像,人們穿著傳統服裝,舞著長龍,有序地向迪化街進發。
“你們真有緣,今天是霞海城隍老爺的生日,大稻埕的人們都來給城隍慶生”。給我們講解的蔡老師雖然滿頭銀絲但高大而挺拔。這是一個對大稻埕歷史有研究,對迪化街每憧歷史建筑充滿熱愛的老者。他給我們講霞海城隍的來歷,講先民們從廈漳泉等地來臺創業的艱辛與苦難,講霞海城隍月老的靈驗。講得動感情了,激動得不能自持:臺灣文化根在大陸,有人說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他們錯了,我們應該是“愛臺灣”的中國人。
是呀,臺灣的歷史與祖國大陸永遠是分不開的。你看大稻埕的興衰、大稻珵的歷史文化、霞海城隍廟一百多年未變的模樣,這里的子民、這里的善男信女,怎能不是中國人?1821年,陳氏兄弟抱著同安霞城城隍的金身渡過黑水溝來到艋舺的時候,他們祈求家鄉的城隍能保佑他們平安。1853年那場慘烈的頂下效拼,38個同安弟子為了保護城隍金身而英勇獻身。當艋舺的同安鄉親且戰且退至大稻埕的時候,他們擦著身上的血跡,匍匐在城隍的腳下,是來自家鄉的信仰,家鄉的城隍給了他們生存、創業的勇氣。有了這個家鄉信仰的支撐,才有了大稻埕的發展,有了后來繁華的迪化銜。所以,霞海城隍作為大稻埕最重要的信仰之一,過去是,現在更是。現在每年來霞海城隍求佑婚嫁的青年男女有數萬人,每年來還愿送喜餅的有六千多人。每到城堭生日,更是大稻埕的節日。1991年,陳家第六代傳人到廈門集美,經多方資料確認廈門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廟是臺北霞海城隍的主庭,兩地城隍續上親緣。
近年來,臺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大力推行“去中國化"教育,企圖在文化上、歷史上把臺灣與大陸分開來,甚至把“臺灣人"與“中國人"塑造成兩個對立的概念。其實,臺灣的先民,除數量極少的“原住民”外,不都是從大陸去的?當他們懷抱家鄉的城隍、家鄉的媽祖、家鄉的財神來到臺灣的時候,想的根是在大陸,想著家鄉的各路神仙保佑他們。當鄭成功的大軍趕走荷蘭人的時候,他們是明鄭王朝堅定的子民。當清政府統一臺灣,在臺南建立延平郡王祠的時候,他們認同了大清,是大清堅定的子民。當大清甲午戰敗割讓臺灣與日本的時候,他們痛哭而成為最堅定的抵抗者。幾十萬人的血染紅了濁水溪的時候,他們心中堅定的信仰就是他們是大清的子民,他們不愿做亡國奴。我想,那個時候的臺灣人,從沒想到他們的后代中有人要把“臺灣人"與“中國人”對立起來,他們流血犧牲就是因為他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今天的臺灣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一個甲午的1百多年來,臺灣孤懸海外,大陸也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掙扎。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成“臺灣人"自外于“中國人"的理由。你們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你們傳承著中國的文化,你們企求來自大陸的各路神明護佑你們。就象今天的迪化街霞海城隍的生日,不僅是老年人的節日,更是青年人以虔誠之心祈求心上之人的神圣而浪漫時刻。
你們應該有臺灣意識,因為這是生你養你的地方,你們應該喊臺灣第一,因為你們有責任要把臺灣建設好,但是,你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愿臺灣同胞們,牢記自己根之所在,自覺做一個“愛臺灣”的中國人。(中國臺灣網網友: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