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發展綠色金融,建立綠色發展基金;到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一些新目標、新理念,勾勒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環境治理的新圖景。(新華網12月16日)
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不可否認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一個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一個個五年建設的日新月異,從摸索到大踏步到飛奔,中國在這條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快,這些在十八大報告中都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快速發展的背后,我們給付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土地的沙漠化、空氣的污染、河流的黑臭、臭氧層的空洞、物種的瀕危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為多度開發所買的單。而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將越來越多,資源的匱乏、人文的退化、環境的整治等等,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因此,“十三五”規劃建議將此前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頂層設計,由“概念圖”轉換為“施工圖”,誓將大幅度推進我國綠色發展進程。但眾所周知,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當前還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毅力。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我們只要嚴格遵守十三五所提出的施工圖—將質量改善作為首要任務與主線,重點打好遏制黑臭水體、灰霾天氣“攻堅戰”,強化質量、總量、風險協同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從政府主導向社會共治、多方制衡轉變,政府市場兩手發力,倒逼與激勵并重,實現環境“良治”,就定能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繪就“美麗中國”畫卷任重而道遠,不但需要宏觀布局更應從細處著墨。美麗中國,萬眾期待、人人向往,但繪就美麗畫卷卻非易事。只要人人努力,那么大可相信,中國的環境必將走進風清云淡、鳥語花香的春天。(中國臺灣網網友:黃越)
。ū疚臑榫W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