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3周年,尖利的防空警報又將響徹中國東北,人們的目光將再次聚焦事變始發(fā)地遼寧沈陽。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中國不忘歷史,主動回擊日本右翼勢力挑釁,防止“國恥日”再次發(fā)生。(9月18日中國新聞網)
甲午年,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無法忘懷的紀年,最早的記憶是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在經歷了兩個輪回之后,今年的甲午年除卻百年之前的屈辱,還是“國恥日”——九一八事變爆發(fā)83周年。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大多已經遠去,現世的悲鳴祭奠者們以各自的方式警醒著人們勿忘國恥,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紀念?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愛我們的國家?
83年前的深夜,柳條湖的一聲槍響劃破了沈陽的夜空,日軍奇襲東北軍北大營,數萬守軍一槍不發(fā),望風而逃,皆因一句“攘外必先安內”。從此世上多了一首肝腸寸斷的歌謠:“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松花江上》,勾起了多少沉重的過往,也勾起了無數的孤魂。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歷史從來不會同情弱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當年邁的杜甫回到長安,喊出這句話的時候,想必天地也會為之動容,中國文人的愛國情愁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史,家國觀念是中國人的血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是整個時代的共鳴,但是近代史的奇恥大辱令這種愛國精神變得更加不堪和落寞。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比比皆是,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國門,卻沒能救贖日漸式微的舊中國。中國遭受的災難太多太多了,文明古國的尊嚴在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當中被毀滅殆盡,作為龍的傳人,應當如何銘記恥辱,讓歷史不再重演?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已經遠去,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時代,只能通過碎片來聊以慰藉。從這場災難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時光遠去,現在的中國正在奮力崛起,中華民族巍然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這不正是歷史的補償嗎?九一八事變也啟示我們: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會被淘汰。
尊重歷史才會贏得尊重,反觀當年的侵略者日本,屢次挑釁和平發(fā)展的中國,也在屢屢挑戰(zhàn)現存國際新秩序,這無疑是對歷史的背叛,終將會被歷史遺棄。
讓時間跨越歷史的長河,讓歷史照亮未來前行的路。(中國臺灣網網友:程世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