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河南遭遇63年未遇的干旱,持續的旱情,使得河南局部地區的秋收作物受到影響,有些地塊甚至出現絕收。作為農業保險的一種,糧食作物保險正可以發揮彌補損失、恢復生產的作用。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因為理賠標準低等原因,糧食作物保險在河南多地的推行情況并不樂觀。(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9月8日)
據報道有受訪群眾表示不清楚保險什么時候辦,也有群眾反映保險的賠付金和保費差不多,起不到保險的作用,還有群眾反映災不是年年有沒必要買。
保險作為現代社會規避風險的主要做法,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保險作為特殊的商品,本應遵循市場規律,由市場決定,然而農業保險,作為國家惠農政策的一部分,就應該由政府牽頭,保險公司具體操作,而不能簡單的拋向市場。
作為國家的惠農政策,沒有落實到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難辭其咎,從群眾的反映暴露了很多存在的問題,一是政策宣傳不到位,沒有讓有需求的群眾及時了解資訊,更沒有讓他們明白保險的內涵,使得想買的沒有買,該買的不敢買,使惠農政策遇冷。二是政策需要靈活性,一份保險的價值在于防范未然,但如果遇險也應得到相應的補償,可根據報道看,賠付的金額基本和保費持平,這樣的保險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如何調整,讓惠農政策真正起作用是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考慮的事情。
當然,政府作為行政管理部門并非專業的保險公司,對保險政策的制定我們不能苛求萬無一失,而且一個政策制定、落實并不僅僅是政府一家之事,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只有集思廣益,才能使我們的政府更完美。(中國臺灣網網友:關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