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部分農村人情消費已經成為農民主要支出,目前農村人情消費已由傳統的贈送實物轉為贈送現金,即隨禮,隨禮金額也越來越大。過去每次四五十元就過得去,如今百元以上的人情消費已非常普遍。(騰訊網)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結婚嫁娶、喬遷新居、壽誕喜宴等等都免不了擺幾桌請來親朋好友熱鬧一番。但近年來農村辦婚喪嫁娶酒席的檔次越來越高,宴請規模越來越大,農家之間傳統的包紅包、隨份子正在逐步演變成“人情債”。過去,農村人情往來只有在婚喪嫁娶等重大事件時才請客送禮。但近年來,這種淳樸的禮尚往來出現了變味異化,除了婚喪嫁娶之外,現在人們連訂婚、生子、上學、當兵、就業、升遷等事件上都要請人,甚至連喪事后的脫孝、周年等環節上,也都成為一些人請客送禮的借口,而且發展到親看親,戶看戶,相互攀比,有的為了心理平衡,沒事也找個事情辦一辦,使放出去的人情錢多少也能收回一點。
目前,在一些農村人情消費使一些農戶陷入了要面子、盲目攀比的誤區,認為禮金的多少直接代表感情的深淺,別人送得多,自己送少了會被另眼相看,因此就算借錢也要按時如數把禮金送到。人情消費在一些農村已經成為許多農民除了農業生產、子女教育、求醫買藥之外的最大花銷。
農村人情消費的膨脹,不僅消耗了農民辛辛苦苦積累的錢財,給農民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而且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人際關系,制約了新農村建設。
我們要正確處理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的關系。農村的人情往來是農民之間團結互助、互利共濟、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而當前農村日益盛行的人情風,大多數農民對此深感負擔重和無奈,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對此,要加強引導,通過算帳對比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狠煞大操大辦,抑制人情泛濫。在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比較突出,要加大對精神文明的建設,引導農民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消費觀念,對一些借請客為名行收禮斂財之實的行為要加強監管。農村人情消費只有回歸理性農民生活才能真正走上康莊大道。(中國臺灣網網友:霜寒未至)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