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裝修業農民工斷檔、制造企業7成缺普工……記者在南京、無錫、常州多地采訪了解到,近年來勞動力市場加速分化,普工越來越值錢,干的人卻越來越少。瓦工陳師傅告訴記者,瓦工越來越少,不僅因為辛苦,還因為枯燥。“我敢說,今后瓦工這個行當會消失”許多人擔心:今后誰來干普工?(5月2日《新華網》)
對于這種現象,不同群體有著不同的解讀。一位包工頭說:“瓦工工資近三年翻了一番,現在每月要1萬-1.2萬,就這樣還是招不到人。”而對于專家來說,則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大家對生活訴求的提高使然。當事群體則認為:“上半輩子用命換錢,下半輩子用錢換命得不償失。”
盡管各個群體的解讀不一樣,卻都有道理。在我看來,我更加贊成泥瓦匠這個重體力勞動群體的觀點。是的,上半輩子用命換錢,下半輩子用錢換命的確不劃算。我們不解決下半輩子用命換錢的尷尬,泥瓦匠這樣的重體力勞動群體的消失就不會是天方夜譚。別等到了這個世界上再無人給我們蓋房子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關注重體力這個勞動群體。
重體力勞動群體的減少,固然和生活水平高了有關系,固然和大家知道享受了有關系,更重要的還是我們在索要了別人的上半輩子的時候,沒有關注人家的下半輩子。我們不妨把重體力勞動者的訴求當做社會體制變革的努力方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月薪萬元找不到泥瓦匠?想起開胸驗肺的事件。在惡劣的環境下勞動的當事人患了“石頭肺”無法暢快呼吸,而如今醫藥費都是問題,無人為此買單。當重體力勞動者們看到了這樣的悲劇,誰不會為自己的下半輩子思索?
這警示我們,破解重體力勞動者招工難現象,僅僅用人民幣的提高不是長久之計,再多的的錢也換不來命,新時代的農民工也已經深深懂得這個道理。
一方面,我們需要改善重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再累的體力活,我們最起碼要首先確保這個群體的身體健康。工作場所的飛塵揚末、危害氣體要控制在不傷害身體的范圍之內。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提高重體力勞動者的舒適度。盡管說,干活都是辛苦的,但是我們要努力減少這樣的辛苦。比如最炎熱的夏天,比如最寒冷的冬天,我們需要搞好保護工作,更要落實停工措施。
三是,我們需要關注重體力勞動者的未來。毫不客氣的說,盡管重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很高,可是他們都會在40多歲或者是50多歲的時候失去勞動能力。我們需要關注他們的醫療問題、養老問題,可是,有多少用人單位會按照國家勞動法的規定,給他們一個未來的保障呢?
前半輩子用命換錢,后半輩子用錢換命的現實,讓這些重體力勞動者變得聰明了,因為生命才是最珍貴的。我們需要提升行業的技術含量,轉型發展,降低勞動強度,只有這樣,未來才會有人給我們蓋房子住。否則就連那個說出“工資還不如打工者”的黨委書記也會捂上自己的嘴巴的。
關注他們的“下半輩子”的保障,才能換來人家的“上半輩子”的付出。(中國臺灣網網友:郭元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