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手機方便生活,縮短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縱使相隔萬水千山但只要一個電話就能實現互聯互通,讓人感覺相距不再遙遠。
當下,隨著手機功能的強大,打電話、發短信、視頻聊天、查資料等,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手機漸漸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不管是居家旅行還是擠公交車,不管白天黑夜還是上廁所,手機簡直是寸步不離,公交車上一眼望去全是“低頭族”,同學聚會還沒說幾句就開始玩手機,有時甚至是面對面卻要通過手機來交談和溝通,老爸老媽一開始啰嗦就埋頭看手機,不少年輕人在被問及“睡前及醒來的第一件事做什么”時,“刷微博,看微信”是他們的回答。
一份關于“大學生微博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半數以上注冊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關注新聞熱點,參與話題討論,了解名人動態,發表個人觀點。同時,新興的微信平臺已擁有3億用戶。通過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靈雞湯、轉發新聞信息的“微信控”已經初步形成陣容。
事實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機閱讀,已成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70歲人均每日手機閱讀時長為16.52分鐘。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鐘增加了2.99分鐘。在新興閱讀媒介中,手機閱讀時長在增加,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位“手機控”這樣說:“早晨起床刷,上班得空刷,下班途中刷,回家繼續刷――每天至少要刷3小時。”事實上,當下年輕人刷微博、玩微信,已經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但凡有零散的時間,就習慣性地掏出手機。
這些都說明我們現代人患上了手機依賴癥。據調查,現代人每隔幾分鐘都會從口袋里摸出手機看一下,如果走在大街上聽到有手機鈴聲或振動響起都會情不自禁的掏出手機查看,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周立波在《一周立波秀》中諷刺患上“手機依賴癥”的人,他說:“現在有很多用智能手機的人,不管有事沒事,每幾分鐘都要將手機掏出來看看,不看就難受,猶如螞蟻在身上爬。要是手機沒有電了,或者手機忘記帶在身上,他會急得像熱窩上的螞蟻,一天都難受得要死。直到手機充上電,用上了手機,才如釋重負,心里的一塊石頭才算落地。”周立波甚至開玩笑地說:“在公交車站、地鐵口,如果你發現有些人急的滿頭大汗,手足無措,這些人一般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尿急找廁所,一種是手機忘記帶了。”雖然周立波說的有些夸張成分,但生活中的確有些人成了“手機奴隸”,對此產生了嚴重的依耐性。
手機聯通了世界,縮短了距離,但也阻隔了親情。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情敵”,愛情的情敵、友情的情敵、親情的情敵。現在的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被手機綁架,除了必要的工作聯絡和朋友交往,很多碎片的時間都被娛樂游戲、社交平臺等手機延伸功能占用了。現在逢年過節,朋友聚會、家庭聚餐,大家平時都忙于工作,很難相見,見面后應該是多交流溝通,可是大家都在抱著手機,低頭不語。
曾經一則新聞報道了一老人過生日,一家老小十幾口難得聚在一起,可自己的兒孫都忙著玩手機,沒有人把心思放在老人的壽宴上,結果老人氣之下拂袖而去,一次宴會被手機給攪了。今年網上還流傳著一封母親寫給兒子過年回家的信。信中這位媽媽就充滿了對兒子的愛和失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少玩一會手機,多陪爸媽聊會天。她的感慨或許正是很多父母想說的,也說明了手機對親情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眾多網友爭相呼應暢想:“關機一小時,讓親情在過年中回歸”的號召。
科技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在提高生產力水平、改變社會生產方式的同時,也在迅速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手機便利了生活,但如果過度沉迷于手機中就會影響了人和人之間感情的直接交流,所以理性使用手機,不做“低頭族”,讓手機真正發揮他應該發揮的作用,服務和我們人類,為大家的聯系架起一座便利的橋梁和紐帶。(中國臺灣網網友:楚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