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日前夕,各種媒體對“雷鋒”精神的報道鋪天蓋地,街頭巷尾學“雷鋒”活動比比皆是,甚至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身邊竟然圍了一群“雷鋒”。然而,僅僅一天過后,媒體上的報道多數已偃旗息鼓,大街上人頭攢動但“雷鋒”的身影難覓,為什么我們總是如此輕易的讓“雷鋒”離開?
“雷鋒”走了,于是,拜金炫富、唯利是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等一系列的貶義詞成了一些人競相追逐的“香餑餑”;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只求索取不講奉獻的不文明現象不斷的出現在我們身邊。面對摔倒在路邊老人我們選擇了袖手旁觀,因為沒有人能證明老人不是被我撞倒的;看見難以維持生計而輟學的孩子我們選擇泰然處之,因為我們家也不富裕;碰到疾病纏身急需救助的人我們選擇冷眼視之,因為我們擔心再次上當受騙;遭遇身邊有攔路搶劫的人我們選擇避而遠之,因為我們害怕被打擊報復。而這時的老人、孩子和等待幫助的人心里都想起一個人,并急切地呼喚著他的名字----“雷鋒”。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也會想到“雷鋒”,因為“雷鋒”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熱心公益、樂于助人、扶貧濟困、見義勇為、善待他人、奉獻社會的代名詞,因為這個社會、這個時代都需要“雷鋒”精神!長沙市望城區橋驛鎮中學初一學生余興泉為腿腳不便同學當“拐杖”,4年從無間斷;上海鐵路局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45年來如一日,四代客運員的薪火相傳,風雨堅守,40多萬重點旅客受益,7000余封感謝信就是對學習“雷鋒”精神的生動詮釋。真心希望這份愛、這份暖,能永駐心田,“雷鋒”常在身邊。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沒有實際行動,學習“雷鋒”精神,不過是一句口號,沒有長期的堅持,也不過是一天的應景活動,但是向余興泉、“158”服務站這樣能長期堅持的畢竟是少數。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雷鋒同志無戶口,5號來了6號走”的尷尬局面,留住“雷鋒”,我們的領導干部首先要率先垂范,積極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加強與志愿者服務活動相結合,協調推進。同時,還要把“雷鋒”精神融入到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中,與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傾聽民聲、集中民智、真心實意的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領導干部如此親力親為,何愁“雷鋒”不戀家? (中國臺灣網網友 雷鷂)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